随笔 - 27  文章 - 88  trackbacks - 0
<2025年1月>
293031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常用链接

留言簿(4)

文章分类(3)

文章档案(3)

搜索

  •  

积分与排名

  • 积分 - 129688
  • 排名 - 198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到这边好几周了,新的开始。好好的把握
posted @ 2010-04-12 15:30 Macaulish 阅读(19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70/80/90后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10-03 23:47 Macaulish 阅读(39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17173第七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7-24 20:34 Macaulish 阅读(1913) | 评论 (1)编辑 收藏
     摘要: 1.引言

  C++语言的创建初衷是“a better C”,但是这并不意味着C++中类似C语言的全局变量和函数所采用的编译和连接方式与C语言完全相同。作为一种欲与C兼容的语言,C++保留了一部分过程式语言的特点(被世人称为“不彻底地面向对象”),因而它可以定义不属于任何类的全局变量和函数。但是,C++毕竟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为了支持函数的重载,C++对全局函数的处理方式与C有明显的不同。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6-17 12:40 Macaulish 阅读(94336) | 评论 (36)编辑 收藏
     摘要: 1、 宽容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他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他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6-09 21:50 Macaulish 阅读(2231) | 评论 (3)编辑 收藏
     摘要: 系统设计的四方面内容:体系结构设计、模块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如果将软件系统比喻为人体,那么:
(1)体系结构就如同人的骨架。如果某个家伙的骨架是猴子,那么无论怎样喂养和美容,这家伙始终都是猴子,不会成为人。
……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6-05 10:46 Macaulish 阅读(1632) | 评论 (3)编辑 收藏
     摘要: 早期的程序员干活能从软件直通硬件,个个生猛无比。又因他们的作息时间、言行举止与常人不太一样,久而久之就给人们留下了“神秘”、“孤僻”的印象。如今软件行业被炒得热火朝天,有能耐的程序员即便躲在大山岙的军工厂里也能被挖出来。而更多原本不是程序员的人操起几本“速成”、“二十一天通”等书籍也加入了这个行业。现在国内号称有上百万程序员,这支大军鱼龙混杂,已搞不清那些是正规军,那些是民兵游击队了。

真正的程序员都有如下秉性:
……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6-03 16:51 Macaulish 阅读(2665) | 评论 (7)编辑 收藏
     摘要: 管理指针成员

大多数C++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之一来管理指针成员:

(1) 指针成员采取常规指针型行为。这样的类具有指针的所有缺陷但无需特殊的复制控制。

(2) 类可以实现所谓的“智能指针”行为。指针所指向的对象是共享的,但类能够防止悬垂指针。

(3) 类采取值型行为。指针所指向的对象是唯一的。由每个类对象独立管理。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5-27 10:48 Macaulish 阅读(1685) | 评论 (1)编辑 收藏
     摘要: 第二章 构造函数语意学(the semantics of constructors)

2.1 Default Construcor 的建构操作

有四种情况,会导致“编译器必须为未声明constructor 之class 合成一个 Default constructor ”. C++ Stardand 把那些合成物称为implicit nontrivial default constructor .被合成出来的的constructor 只能满足编译器(而非程序)的需求。它之所以能够完成任务,是借着“调用member object 或 base class 的default constructor ”或是“为每一个object 初始化其virtual function 机制或virtual base class 机制” 而完成。至于没有存在那四种情况而又没有声明任何constructor 的classes ,我们说它们拥有的是 implicit trivial constructors, 它们实际上并不会被合成出来。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5-23 09:04 Macaulish 阅读(1739) | 评论 (2)编辑 收藏
     摘要: 第一章 关于对象

C++布局以及存取时间是主要的额外负担是由 virtual 引起,包括:

Virtual function 机制 用以支持一个有效率的“执行期绑定”(running binding).

Virtual base class 用以实现“多次出现在继承体系中的base class ,有一个单一而被共享的实体”。.......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5-20 22:24 Macaulish 阅读(1797) | 评论 (7)编辑 收藏
     摘要: 昨天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惊恐的一天,而今天则是镇静的。
不过昨天晚上还是挺吓人的,外面下雨没地方去,就只有和同学在寝室里睡觉了。晚上怕睡死了,所以我们准备轮流守夜。半夜的时候,具体时间是多少就不知道了。只听到同学叫我们。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从床上跳下来的,穿上拖鞋就冲了出去。怕晚上有余震,我们都是合衣而睡的。冲到楼下的时候,抖动也停了。在楼口碰见了同学,发现他竟然没穿鞋子都冲了下去。回到寝室发现另外一个同学竟然没醒呢,真的是睡眠质量好哈(玩笑)。主要是前一晚上都没休息好。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5-14 20:55 Macaulish 阅读(2002) | 评论 (6)编辑 收藏
      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5.12汶川大地震而特殊。说真的,我很怕,我现在都很怕,我看到了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多么的脆弱,人类是多么的无赖。不久之前,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要是不能改变环境,那么你就要去适应环境。而现在的我们却相反,我们不能改变自然灾害的发生,甚至不能预测,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的保护我们的环境、适应它。那样的话,我们将面对更少的自然灾害。
      春节时的雪灾,我在家里,雪是很大。可能因为我呆在家里我不能感觉,灾区人民的那种心情。而现在我却深深的体会到了那种滋味——恐慌。真的,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大家真的很恐慌。
      也许成都离汶川不是很远,地震来的时候我们大家都能清楚的感觉,就是现在我坐在寝室里写下这篇BLOG的时候,我都还能感觉到余震。据统计,从发生地震到现在,余震都发生了上千次。地震刚发生的时候,大家都还没怎么明白。只是觉得楼晃的很厉害,大约有十多秒的时候,我和同学才反映过来,地震。然后,我就和同学一起冲了出去,我们住在三楼,出去的时候,楼道上已经有好多人了。那次地震的震级很大,可是对我们来说,它并没对我们造成大的损失,而是后来时而有时而无的余震。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是我们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一下午我和同学们都没回寝室了,听说还有大的余震,大家都不敢进去。学校也怕出什么问题,所以就把寝室的大门给锁了。晚上的日子最难熬了,开始的时候和同学在操场上睡觉。半夜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雨,没办法,我和同学在我们平时大乒乓球的一个地方那里打了一个地铺。晚上的时候风很大,吹的大家好冷,地上也好凉的,幸好我穿的很厚,还勉强可以。不过晚上来了一次余震,我也不记得我是怎么醒来的,只是起来潜意识的和同学一起往空地跑。鞋子都是随手提上的,跑出来才穿的。余震的震级不是很大,可是每次当它来的时候,我和同学都会往空地冲。周而复始,心理都虚了,每次上寝室的时候,当走到三楼腿都有点发软。真的不知道何时才是尽头。(刚写到这里一同学又过来叫我们下去睡觉呢,可是外面下着雨,食堂都满了,真的不知道去何处休息。)
      也许有的时候不是大的灾难将我们打倒,而是自己本身的恐慌将我们击倒。待续!
posted @ 2008-05-13 22:06 Macaulish 阅读(4195) | 评论 (15)编辑 收藏
看待事物的最重要的立场问题?
1)动手去解决问题之前,好好想想问题的来源;2)
如何站在各个角度来看待面临的问题,以能够知道其真正所在;如何去尝试那个最能解决真
正问题的方法,并且时刻保持警惕心;3)为什么不要把人们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
更不要把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特别是这个解决方法是你自己所使用
的;4)永远都不要肯定自己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义,即使是在问题好像已经解决之后。

该开始解决问题?
5)每一种解决方法都会带来新的问题;6)问题最难以处理的
部分恰恰是去意识到它们的存在;7)在理解问题之前,至少要做好准备接受三种可能的出错
情况;8)或许还可以改变问题的表述来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法;9)当你沉迷于寻找问题定义和
解决方法时,不要忘记随时都回头看看,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迷路了⋯⋯

人多变,动物也多变,这是我们该怎么办?
10)当别人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越
俎代庖;11)如果某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本人却并不会遇到这一问题时,那么你首
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也感受到这一问题;12)不管看上去如何,人们很少知道他们要什么,直
到你给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13)甚至,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希望他们的问题被解决。
posted @ 2008-05-11 22:04 Macaulish 阅读(1640) | 评论 (4)编辑 收藏
 

首先,需要搞清楚:变量的类型和它的存储类别是两个概念。

数据类型和内存管理没有直接的关系。

一个由c/C++编译的程序占用的内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栈区(stack)— 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 ,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2、 堆区(heap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 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 。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呵呵。

3、 全局区(静态区)(static),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 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4、 文字常量区 —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的。 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5、 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一、        例子程序

这是一个前辈写的,非常详细

//main.cpp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main()

{

       int b; //

       char s[] = "abc"; //

       char *p2; //

       char *p3 = "123456"; //123456\\0在常量区,p3在栈上。

       static int c =0 //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分配得来得10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p2 = (char *)malloc(20); //分配得来得10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strcpy(p1, "123456"); //123456\\0放在常量区

//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个地方。

}

 

二、        堆和栈的理论知识

1.        申请方式

Stack:由系统自动分配。 例如,声明在函数中一个局部变量 int b;系统自动在栈中为b开辟空间

Heap:需要程序员自己申请,并指明大小,在cmalloc函数如p1 = (char *)malloc(10);

C++中用new运算符如p2 = (char *)malloc(10);但是注意p1p2本身是在栈中的。

2.        申请后系统的响应

栈:只要栈的剩余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系统将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出。

堆:首先应该知道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会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结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存空间中的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delete语句才能正确的释放本内存空间。另外,由于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

3.        2.3申请大小的限制

栈:在Windows,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的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规定好的,在 WINDOWS下,栈的大小是2M(也有的说是1M,总之是一个编译时就确定的常数),如果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提示overflow。因此,能从栈获得的空间较小。

堆:堆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的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由此可见,堆获得的空间比较灵活,也比较大。

4.        申请效率的比较:

栈由系统自动分配,速度较快。但程序员是无法控制的。

堆是由new分配的内存,一般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不过用起来最方便.

另外,在WINDOWS下,最好的方式是用VirtualAlloc分配内存,他不是在堆,也不是在栈是直接在进程的地址空间中保留一快内存,虽然用起来最不方便。但是速度快,也最灵活

5.        堆和栈中的存储内容

栈: 在函数调用时,第一个进栈的是主函数中后的下一条指令(函数调用语句的下一条可执行语句)的地址,然后是函数的各个参数,在大多数的C编译器中,参数是由右往左入栈的,然后是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注意静态变量是不入栈的。

当本次函数调用结束后,局部变量先出栈,然后是参数,最后栈顶指针指向最开始存的地址,也就是主函数中的下一条指令,程序由该点继续运行。

堆:一般是在堆的头部用一个字节存放堆的大小。堆中的具体内容有程序员安排。

6.        存取效率的比较

char s1[] = "aaaaaaaaaaaaaaa";

char *s2 = "bbbbbbbbbbbbbbbbb";

aaaaaaaaaaa是在运行时刻赋值的;

bbbbbbbbbbb是在编译时就确定的;

但是,在以后的存取中,在栈上的数组比指针所指向的字符串(例如堆)快。

比如:

#include

void main()

{

       char a = 1;

       char c[] = "1234567890";

       char *p ="1234567890";

       a = c[1];

       a = p[1];

       return;

}

 

对应的汇编代码

 

10: a = c[1];

00401067 8A 4D F1 mov cl,byte ptr [ebp-0Fh]

0040106A 88 4D FC mov byte ptr [ebp-4],cl

11: a = p[1];

0040106D 8B 55 EC mov edx,dword ptr [ebp-14h]

00401070 8A 42 01 mov al,byte ptr [edx+1]

00401073 88 45 FC mov byte ptr [ebp-4],al

 

第一种在读取时直接就把字符串中的元素读到寄存器cl中,而第二种则要先把指针值读到edx中,在根据edx读取字符,显然慢了。

7.        小结:

堆和栈的区别可以用如下的比喻来看出:

使用栈就象我们去饭馆里吃饭,只管点菜(发出申请)、付钱、和吃(使用),吃饱了就走,不必理会切菜、洗菜等准备工作和洗碗、刷锅等扫尾工作,他的好处是快捷,但是自由度小。

使用堆就象是自己动手做喜欢吃的菜肴,比较麻烦,但是比较符合自己的口味,而且自由度大。

 

堆和栈的区别主要分:

操作系统方面的堆和栈,如上面说的那些,不多说了。

还有就是数据结构方面的堆和栈,这些都是不同的概念。这里的堆实际上指的就是(满足堆性质的)优先队列的一种数据结构,第1个元素有最高的优先权;栈实际上就是满足先进后出的性质的数学或数据结构。

posted @ 2008-05-08 22:19 Macaulish 阅读(45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最近学校为我们开了一个短期的网页实训。第一次上课,老师给我们来了个吓马威(不知道这几个字有问题没),“说什么以后来迟了要做五十个俯卧撑,什么他教的学生有两类,一是体力型,再者就是脑力型”……哎,当然自此过后我们都不敢去迟,五十个呢,做起来还是要话说的。不过看老师的体型,就可以大概猜到老师以前是深有的体会,不是身体怎么那么“壮”(虚胖)。
      总的来说,体会有三点。其一,对以后想从事网页设计的同学来说没什么意思,太简单了。做的全都是静态网页,我们一同学上了一次课就没去了。丢下一句“简直没啥意思”。其二对以后不想从事网页设计的同学来说,也没什么意义,从第一次过后就在也没看见那个“牛”老师,另外一个老师上课根本都没讲一句,只是叫我们照着做。哎,好多同学连什么叫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都不知道呢,以前也从没用dreamweaver mx……多没意义。其三,对于混时间的同学来说就不同了哈,他们不仅把两天的时间给混过去了,还自以为自己又掌握了一项多高深的技术了,哎,现在的人都TMD太……
      不过还好,以后不在上这么恶心的课了,简直人受不了。人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在课堂上蹉跎岁月。孰不知课堂的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宝贵。只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干对自己有用的事情

posted @ 2008-05-04 10:47 Macaulish 阅读(2476) | 评论 (1)编辑 收藏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

 

2005年2月

 

 

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复老师:

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

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警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大学:人生的关键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一生中第一次放下高考的重担,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第一次离开家庭生活,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第一次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可以不断修正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编织自己的梦想,明确自己的方向,奠定自己的基础。

我们可以用下图来描述大学四年在人一生中的地位和价值:

 

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是一生中学习能力转变最大的时候,是把基础学习进入社会这两个阶段衔接起来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大学四年中,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境界,让自己成为一个擅长终身学习的人。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 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有些同学曾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在读书时能有一位获得过图灵奖的大师传道授业。其实,虽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教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我做人的方法。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我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刚入门时,我曾多次红着脸向我的师兄请教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开会讨论时我曾问过不少肤浅的问题,课余时间我还主动与同学探讨、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实例,比中文教材还适于自学。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开复学生网开通半年以来,我发现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互联网的搜索技巧,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在搜索引擎中简单检索一下,就能轻易找到答案。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自学时,不要因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在大学里功课好就足够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当你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时,我建议你开始自学一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已经在网上无偿发布出来,大家不妨去看看MIT的网上课程,做做MIT的网上试题。当你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课程时,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了。

总之,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你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基础知识: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专业基础课

 

我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一大优势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等。但是,最近几年,同学们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陈天桥等)之后,也迫切希望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这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速成的浮躁风气。有许多大学生梦想在毕业后就立即能做经理老板,还有许多大学生入学时直接选择了管理专业,因为他们认为从这样的专业毕业后马上就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不少学生进入了管理专业后,才发现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其实,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地方,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走上领导岗位。无论同学们所学的是哪个专业,大学毕业才是个人事业的真正开始。想做企业领导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学也必须从基层做起,必须首先在人品方面学会做人,在学业方面打好基础。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最后,在许多的中国大学里,教授对基础课程也比对最新技术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很多学生在高中时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到了大学里,一旦发现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就会彻底放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他们看不出数学知识有什么现实的应用或就业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记,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学好计算机工程专业,那至少要把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数学分析学好;要想进一步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能还需要更高的数学素养。同时,数学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推理来求证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避免钻进思维的死胡同,该如何让自己面前的机会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

二十一世纪里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间的相互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因此,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除非你想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在软件行业里,不但编程语言是以英语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最重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写就的。学英语绝不等于崇洋媚外。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是真正的爱国。

很多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也高分考过四级、六级、托福,但是留学美国后上课时却很难听懂课程内容,和外国同学交流时就更加困难。我们该如何学好英语呢?既然英语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那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只,更不能只靠背诵的方式学习英语。读书时,大家尽量阅读原版的专业教材(如果英语不够好,可以先从中英对照的教材看起),并适当地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文,这可以同时提高英语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其次,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对话。现在有很多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了学中文,很愿意与中国学生对话、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外,大家不要把学英语当作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学习英语。例如,可以多看一些名人的对话或演讲,多看一些小说、戏剧甚至漫画。初学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学节目和录像来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则应该看英文电视或电影。看一部英文电影时,最好先在有字幕的时候看一遍,同时查考生词、熟悉句式,然后在不加字幕的情况下再看一遍,仅靠耳朵去听。听英文广播也是很好的练习英文听力的方法,大家每天最好能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收听广播并尽量理解其中的内容,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录下来反复收听。在互联网上也有许多互动式的英语学习网站,大家可以在网站上用游戏、自我测试、双语阅读等方式提升英语水平。总之,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在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也已成为他们进入社会的必备基础之一。虽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懂得计算机原理和编程知识,但所有大学生都应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都应能熟练地在网上浏览信息和查找专业知识。在二十一世纪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像使用纸和笔一样是人人必备的基本功。不学好计算机,你就无法快捷全面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最后,每个特定的专业也有它自己的基础课程。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许多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最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因为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要求这些方面的基础或经验。这些新技术虽然应该学习,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和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只要学好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有位同学生动地把这些基础课程比拟为计算机专业的内功,而把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比拟为外功。那些只懂得追求时髦的学生最终只知道些招式的皮毛,而没有内功的积累,他们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的。

虽然我一向鼓励大家追寻自己的兴趣,但在这里仍需强调,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兴趣也是必须要做的。例如,打好基础,学好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的使用就是这一类必须做的事情。如果你对数学、英语和计算机有兴趣,那你是幸运儿,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但就算你没有兴趣,你也必须把这些基础打好。打基础是苦功夫,不愿吃苦是不能修得正果的。

 

实践贯通: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上高中时,许多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为什么?有什么用?的问题,通常,老师给出的答案都是不准问。进入大学后,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准不问。在大学里,同学们应该懂得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如何结合起来,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更是如此。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也值得一试。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开发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微软公司希望应聘程序员的大学毕业生最好有十万行的编程经验。理由很简单:实践性的技术要在实践中提高。计算机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动手是永远也学不会的。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在笔试中考高分,而是实践能力。但是,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很惊讶地发现,中国某些学校计算机系的学生到了大三还不会编程。这些大学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确需要更新。如果你不巧是在这样的学校中就读,那你就应该从打工、自学或上网的过程中寻求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网上可以找到许多实践项目,例如,有一批爱好编程的学生建立了一个讨论软件技术的网站( www.diyinside.com ),在其中共享他们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成功举办了很多次活动(如在各大高校举办校园技术教育会议),还出版了帮助学生提高技术、解答疑难方面的图书,该网站有多位成员获得了微软最有价值的专家的称号。

 

培养兴趣:开拓视野,立定志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中曾深入论述了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在第三封信中,我也曾谈到我自己是如何在大学期间放弃了我不感兴趣的法律专业而进入我所热爱的计算机专业学习的。

有些同学问我,如何像我一样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呢?我觉得,首先要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例如,喜欢玩网络游戏并不代表你会喜欢或有能力开发网络游戏;不要以为有兴趣就意味着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不过,你可以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如果你对数学有天赋但又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你完全可以做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最好的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因此,大学生应当更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使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当年,如果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系上课,而不去尝试旁听计算机系的课程,我就不会去计算机中心打工,也不去找计算机系的助教切磋,就更不会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通过开拓视野和接触尝试,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时就可以去尝试转系的可能性、尝试课外学习、选修或旁听相关课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实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研究生,重新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其实,本科读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强调的那样,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从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有些同学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专业,以至于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些同学则因为追寻兴趣而走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荒废了本专业的课程;另一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对本专业抱有偏见,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在大学中,转系可能并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读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数字笔的发明人王坚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用户界面的研究,可是谁又能想到他从本科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心理学专业,而用户界面又正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就算你毕业后要从事其他的行业,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专业读好,这同样能成为你在新行业中的优势。例如,有一位同学不喜欢读工科,想毕业后进入服务业发展,我就建议他先把工科读好,将来可以在服务业中以精通技术作为自己的特长。

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有一本书的作者曾访问了几百个成功者,问他们有哪件事是他们今天已经懂得,但在年轻时却留下了遗憾的事情。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种是: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比之下,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例如,我的志向是使影响力最大化,多年以来,我有许多兴趣爱好,如语音识别、对弈软件、多媒体、研究到开发的转换、管理学、满足用户的需求、演讲和写作、帮助中国学生等等,兴趣可以改变,但我的志向是始终不渝的。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种兴趣当作自己最后的目标,也不必把任何一种兴趣的发展道路完全切断,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实在必要时再做出最佳的抉择。志向就像罗盘,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可以让你驶向理想的港湾。

 

积极主动:果断负责,创造机遇

 

创立开复学生网时,我的初衷是帮助学生帮助自己。但让我很惊讶的是,更多的学生希望我直接帮他们做出决定,甚至仅在简短的几句自我介绍后就直接对我说: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难道一个陌生人会比你更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吗?我慢慢认识到,这种被动的思维方式是从小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被动的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他们现在的境况是他人和环境造成的,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持有这种态度的人,事业还没有开始,自己就已经被击败,我从来没见过这样消极的人可以取得持续的成功。

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你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你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许多同学到了大四才开始做人生和职业规划,而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积极主动的第一步是要有积极的态度。大家可以用我在第三封信里推荐的方法,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追寻兴趣并尝试新的知识和领域。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托弗兰克尔曾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积极主动的第二步是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如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磨练人际关系,但是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这样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对于这种消极、胆怯的作风,你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

积极主动的第三步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不要等机遇上门;要把握住机遇,创造机遇。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大三时被分配到青海做铸造工人。但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放弃学习,整天打扑克、喝酒。他依然终日钻研数理化和英语。六年后,中国科学院要在青海做一个重要的项目,这时朱校长就脱颖而出,开始了他辉煌的事业。很多人可能说他运气好,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这机会。但是,如果他没有努力学习,也无法抓住这个机遇。所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机遇来临时,你才能抓住它。

积极主动的第四步是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大学四年。任何规划都将成为你某个阶段的终点,也将成为你下一个阶段的起点,而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兴趣,你应该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你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你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或自己审阅,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具体的研究经验和学术论文;如果毕业后想进入某个公司工作,你应该收集该公司的招聘广告,以便和你自己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哪些经验。只要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你就会离你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掌控时间:事分轻重缓急,人应自控自觉

 

除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大学生还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事务。一位同学是这么描述大学生活的:

大学和高中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每天依旧是学习,每次考试后依旧是担心考试成绩……不同的只是大学里上网的时间和睡觉的时间多了很多,压力也小了很多。

这位同学并不明白,时间多了很多正是大学与高中之间巨大的差别。时间多了,就需要自己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

安排时间出了做一个时间表外,更重要的是事分轻重缓急。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史蒂芬柯维提出,重要事紧急事的差别是人们浪费时间的最大理由之一。因为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这么做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废掉。例如,我认为这篇文章里谈到的各种学习都是重要的,但它们不见得都是老师布置的必修课业,采纳我的建议的同学们依然会因为考试、交作业等紧急的事情而荒废了打好基础、学习做人等重要的事情。因此,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好方法是,早上确定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一下,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每个人都有许多紧急事重要事,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实际的。我建议大家把必须做的事尽量做的事分开。必须做的事要做到最好,但尽量做的事尽力而为即可。建议大家用良好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接受那些你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关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此外,还要注意生物钟的运行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这样才能在学习时有最好的状态。

大学四年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时期。大学生必须有自控的能力,让自己交些好朋友,学些好习惯,不要沉迷于对自己无益的习惯(如网络游戏)里。一位积极、主动的中国学生在开复学生网上劝告其他同学:不要玩游戏,至少不要玩网络游戏。我所认识的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大学朋友中没有一个玩网络游戏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对于现实的逃避,是不愿面对自己不足的一面。我认为,要脱离网络游戏,就得珍惜自己宝贵的大学时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做一些有意义并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的事情。

 

为人处事:培养友情,参与群体

 

很多大学生入校时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生长的环境。进入校园开始集体生活后,如何与同学、朋友以及社团的同事相处就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大学是大家最后一次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培养、训练如何与人相处的机会。在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强,人际圈子不够广,但又没有什么特长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社团里也不知道怎么和其他人有效地建立联系。这是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经常遇到的困惑。对于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我的建议是:

第一,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与人交往时,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这就好比照镜子一样,你自己的表情和态度,可以从他人对你流露出的表情和态度中一览无遗。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你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你。最真挚的友情和最难解的仇恨都是由这种反射原理逐步造成的。因此,当你想修正别人时,你应该先修正自己。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人。你想他人理解你,你就要首先理解他人。

第二,培养真正的友情。如果能做到第一点,很多大学时的朋友就会成为你一辈子的知己。在一起求学和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这样的友谊弥足珍贵。交朋友时,不要只去找与你性情相近或只会附和你的人做朋友。好朋友有很多种:乐观的朋友、智慧的朋友、脚踏实地的朋友、幽默风趣的朋友、激励你上进的朋友、提升你能力的朋友、帮你了解自己的朋友、对你说实话的朋友等等。此外,大学时谈恋爱也可以教你如何照顾别人,增进同理心和自控力,但恋爱这件事要一切随缘,不必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

第三,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社团是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练。在社团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领导才能,也可以发挥你的专业特长。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或在担任学生工作时主动扮演同学和老师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并以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为同学和老师服务。这样的学习过程也不会很轻松,挫折是肯定有的,但是不要灰心,大学社团里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不用付学费的学习,犯了错误也可以重头来过。

第四,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在班级里、社团中,多观察周围的同学,特别是那些你觉得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比如,看他们如何处理交往中的冲突、如何说服他人和影响他人、如何发挥自己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真诚、如何表示赞许或反对,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个性等等。通过观察和模仿,你渐渐地会发现,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改进。在学校里,每一个朋友都可以成为你的良师,他们的热心、幽默、机智、博学、正直、沟通、礼貌等品德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对象。当然,你也应当慷慨地帮助每一个朋友,试着做他们的良师和模范。

第五,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如果觉得没有特长、没有爱好可能会成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一个障碍,那么,你可以有意识地去选择和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你与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径之一。很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不是只会闭门苦读的书呆子,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同事中就有绘画、桥牌和体育运动方面的高手。业余爱好不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还可以让大家发掘出自己在读书以外的潜能。例如,体育锻炼既可以发挥你的运动潜能,也可以培养你的团队合作精神。如果真的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那么,多读些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改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没有什么比智慧和渊博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了。

所以,学会与人相处,这也是大学中的一门必修课

 

对大学生们的期望

 

踏入大学校门时,你还是一个忙碌的、青涩的、被动的、为分数读书的、被家庭呵护着的中学毕业生。

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好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离开大学时,只要做到了这些,你最大的收获将是对什么都可以拥有的自信和渴望。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所以,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

posted @ 2008-05-03 22:33 Macaulish 阅读(34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2004年5月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4名同学。但从马家爵被捕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内容看来,他应该不是一个邪恶的人,而是一个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学生一样,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我这一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希望这封信能够带给读者一个关于成功的崭新定义,鼓励读者认识和肯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也希望这封信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指标。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能快乐吗?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里,当网友问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我是这么回答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丝毫不需要思考,因为我从大学二年级起就把影响力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帮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我当初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就是因为我觉得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我的人生目标更加吻合。此外,当我收到一封封迷茫学生的来信,给他们写回信时,我也会想:如何让回信有更大的影响力?我先后公开的三封给中国学生的信都是如此诞生的。

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标,只可惜他是在案发被捕后才悟出的。他说:姐,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次事情以后,此时此刻我明白了,我错了。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如果马加爵能早几个月悟出人生目标,他在做傻事前就会问问自己,充满真情的父母、姐姐会怎么看待这件事?这样,他可能就不会走上歧途了。

所以,无论是为了真情,为了影响力,还是为了快乐、家人、道德、宁静、求知、创新……一旦确定了人生目标,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果断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你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崇高,或为了模仿他人而随便确定自己的目标。

那么,该怎么去发现自己的目标呢?许多同学问我他们的目标该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诚的。或者,你也可以回顾过去,在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点?它们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励你的人生目标了。再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十五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

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家,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当时也有朋友对我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我对他们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即便如此,我对职业的激情还远不能和我父亲相比。我从小一直以为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直到去年见到父亲最喜爱的两个学生(他们现在都是教授),我才知道父亲是多么热爱他的工作。他的学生告诉我:李老师见到我们总是眉开眼笑,他为了让我们更喜欢我们的学科,常在我们最喜欢的餐馆讨论。他在我们身上花的时间和金钱,远远超过了他微薄的收入。我父亲是在70岁高龄,经过从军、从政、写作等职业后才找到了他的最爱——教学。他过世后,学生在他抽屉里找到他勉励自己的两句话: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这样问自己时,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在摸索或悔恨。如果你仍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我只有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记得我刚进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我才幸运地碰到了我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我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机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的兴趣。你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爱好。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

我的同事张亚勤曾经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希望各位同学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不但能从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一步步迈进

找到了你的兴趣,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首先,你应客观地评估距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还差些什么?是需要学习一门课、读一本书、做一个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气还是成为更好的演讲者?十五年后成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会有什么差别?还是其他方面?你应尽力弥补这些差距。例如,当我决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时,我发现我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我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

其次,你应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比如,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有一个演讲者教了我克服恐惧的几种方法,他说,如果你看着观众的眼睛会紧张,那你可以看观众的头顶,而观众会依然认为你在看他们的脸,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纸而要握起拳来,那样,颤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当我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其实,我只是实践了中国人勤奋、向上和毅力等传统美德而已。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量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所以,你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举例来说,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人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找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的人给我。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每周与一人一餐、餐后再认识一人。当然,我不会满足于这些基本的指标。扩大人际关系网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还会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门雇用的人是在这样的人际网中认识的。一年后,我的确从这些衡量标准中,看到了自己的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

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最后,再一次提醒同学们,目标都是属于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制定最合适的目标,主动提升自己,并在提升过程中客观地衡量进度,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

 

自信的人敢于尝试新的领域,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更容易获得成功。自信的人也更快乐,因为他不会时刻担心和提防失败。

很多人认为自信就是成功。一个学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一个员工总是被提升,他也有了自信。但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实,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没有自觉的自信会成为自傲,反而会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好的自信是自觉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的人自信时,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自觉的人不自信时,他仍可努力尝试,但会将风险坦诚地告诉别人。自觉的人不需要靠成功来增强自信,也不会因失败而丧失自信。

 

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

信的关键在于自己。如果你自己总认为自己不行,你是无法得到自信的。例如,马加爵曾说:我觉得我太失败的,同学都看不起我……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自卑。虽然马加爵很聪明也很优秀,但他从没有真正自信过。

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中国古谚: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枝草,一点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长处,值得看重和发挥。我记得我11岁刚到美国时,课堂上一句英语都听不懂,有一次老师问1/7换算成小数等于几?我虽然不懂英文,但认得黑板上的1/7,这是我以前过的。我立刻举手并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会背书的美国老师诧异地认为我是个数学天才,并送我去参加数学竞赛,鼓励我加入数学夏令营,帮助同学学习数学。她的鼓励和同学的认可给了我自信。我开始告诉自己,我有数学的天分。这时,我特别想把英文学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提高了我的自信,也帮助我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式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是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所以老师更多是在批评学生,让学生弥补最差的学科。虽然应把每科都学得足够好,但人才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个人最大的优点。美国盖洛普公司最近出了一本畅销书《现在,发掘你的优势》。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为优点,但他们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够好,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从而获得无比的自信。

凌志军的《成长》一书里还有很多得到自信的例子: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说他从小就相信我是最聪明的。即使再后来的日子里我常常不如别人,但我还是对自己说:我能比别人做得好;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小时候在学生劳动中刷了108个瓶子,打破了纪录,从而获得自信。他说:我原来一直是没有自信心的,但是这件事给了我自信。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经验,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续到今天。我发现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个字: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是一种感觉,你没有办法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而唯一靠学习提升自信的方法是以实例训练你的大脑。要得到自信,你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每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绩吗?你帮助别人了吗?有什么超出了你的期望吗?有谁夸奖了你吗?我相信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会慢慢发现,这些小成功可能会越来越有意义。

有个著名教练在每次球赛前,总会要求队员回忆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比赛。他甚至让队员把最得意的比赛和一个动作(如紧握拳头)联系起来,以便使自己每次做这个动作时,就会下意识地想到得意的事,然后在每次比赛前反复做这个动作以训练大脑,提升自信。

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同时多结交为你打气的朋友,多回味过去的成功,千万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气,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当你感觉到自信时,无论多么小的成功,你都会特别期望再一次得到自己或别人的肯定,这时,你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只要你有毅力,就会像周明所说的那样,什么事情只要我肯干,就一定可以干好。你能学会你想学会的任何东西,这不是你能不能学会的问题,而是你想不想学的问题。如果你对自己手里的东西有强烈的欲望,你就会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尤其当你是普通人的时候。

有时,你可能没做过某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成。这时,除了毅力外,你还需要勇气。我以前在工作中,一般的沟通没有问题,但到了总裁面前,总是不敢讲话,怕说错话。直到有一天,公司要做改组,总裁召集十多个人开会,他要求每个人轮流发言。我当时想,既然一定要讲,那不如把心里话讲出来。于是,我鼓足勇气说:我们这个公司,员工的智商比谁都高,但是我们的效率比谁都差,因为我们整天改组,不顾到员工的感受和想法……我说完后,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会后,很多同事给我发电子邮件说:你说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胆子这么说。结果,总裁不但接受了我的建议,改变了公司在改组方面的政策,而且还经常引用我的话。从此,我充满了自信,不惧怕在任何人面前发言。这个例子充分印证了你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你不能这句话。

有勇气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也必须有勇气面对失败。大家不能只凭匹夫之勇去做注定要失败的事。但当你畏惧失败时,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么?最坏的下场是什么?你不能接受吗?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总裁否定了我的看法,他会不尊重我吗?不但不会,别人很可能还会认为我勇气可嘉。而且,自觉的人会从失败中学习,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事情,再提升自己的自觉。因此,不要畏惧失败,只要你尽了力,愿意向自己的极限挑战,你就应为自己的勇气而自豪。

一个自信和自觉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并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会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自信的第三步:自觉地定具体的目标,虚心地听他人的评估

培养自信也要设定具体的目标,一步步地迈进。这些目标也必须是可衡量的。我曾把我在总裁面前发言的例子讲给我女儿听,因为她的老师认为她很害羞,在学校不举手发言,我希望鼓励她勇于发言。她同意试一试,但她认为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有最好的意见时才愿意发言。但是,我认为有了最好的意见这个主观的评估,目标就很难衡量。于是,我和她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自信绝非自我偏执、不容许自己犯错,或过度自我中心,失去客观的立场。我有个绝顶聪明的同事,他一生认准了我永远不会错这句真理。他表现得无比自信,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对的,他就会提醒所有人几个月前他早就说过了。但因为他几乎是为了自信而活着,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错的,他就会顾左右而言他,或根本否认此事。虽然他的正确率高达95%,但5%的错误让他失去了自己的信誉和他人的尊敬。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自傲的自信或不自觉的自信甚至比不自信更加危险。

情商中的自觉有两个层面:对自己和环境皆能俱到,掌握主客观的情势。有自觉的人不会过度地自我批评,也不会天真地乐观,他们能客观地评估自己。所以,他们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会轻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工作。当然,他们仍乐于接受挑战,但会在接受挑战时做客观的风险评估。这样的人不但对自己坦诚,对他人也坦诚。坦诚地面对失败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他们知道你接受了教训。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也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自不量力。所以,自觉的人容易成功,也容易自信。

自觉的人不但公平地评价自己,还主动要求周围的人给自己批评和反馈。他们明白,虽然自己很自觉,但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更为客观,另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Perception is reality),也就是说,如果别人都认为你错了,只有你自认为没有错,那么在社会、学校或公司眼中,你就是错了。所以,你必须虚心地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想法,而且以别人的想法作为最终的目标。比如,我女儿可以每天评估自己的发言,但最终,只有当老师和同学们认为她是个开朗的、有想法的学生时,她才达到了最终的目标。

获得坦诚的反馈特别是负面的回馈并不容易。所以,你最好能有一些勇敢坦诚的知心好友,他们愿意在私下对你说真心话。当然,你不能对负面的反馈有任何不满,否则你以后就听不到真心话了。除了私下的反馈外,在美国的公司里,还有一种360度意见调查,可以对员工的上司、下属同时做多方面的调查。因为这种调查是匿名的,它往往能获得真实的意见,如果很多人都说你在某方面仍须改进,这样的说法就比自己的或老板的看法更有说服力。虽然在学校里没有这种正式的调查,但是你仍然可以尽力地去理解他人对你的想法。我的父亲常教诲我们凡事谋之于众,就是指开放心胸,切勿以井观天,局限了自己的视野。

马加爵说:同学都看不起我。其实,如果他有勇气向他信任的同学求证,他也许会发现自己错怪了同学,也许会发现交错了朋友,也许会证实同学确实看不起他并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自我改进。坦诚的交流和真心的朋友或许都可以帮助马加爵避免悲剧的发生。

有自觉的人会为自己制定现实的目标,客观地衡量自己,并会请他人帮助评估。这样的人能持续提升自己的自信,并能避免自信发展为自傲。

 

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科学研究证明: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概率;快乐的人有开明的思想,愿意帮助别人。但与其说快乐带来成功,还不如说成功的目的是带来快乐。我曾建议同学们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其实做自己理想的、有兴趣的事情就是一种快乐。所以,快乐比成功更应成为我们的最终目标。

 

快乐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环境、自己

不快乐的人总对一些无奈的事生闷气,不喜欢自己、父母和老师,不愿意读枯燥的书、不愿意应付考试。对于这些无奈的事,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会坦然地接受它们。

在所有不能改变的事情 中,最不能改变的是父母,最应接受的也是父母。有不少学生说:父母不理解我,不接受我,不体会我的想法,总要求我用他们的价值观和理念来做事、读书、求学。所以我总是避开他们,越来越孤独。对这些同学,我的回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你应该接受你的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感觉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封闭。父母的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可能也不同,对你的期望与你对自己的期望就有较大的差异。但他们人生的路走得比你长,经验比你丰富,你不能先入为主地排斥他们。另外,你必须理解,父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他们也是唯一可以无条件为你付出的人,你应该无条件地接受你的父母。作子女的经常把父母亲过度理想化,而疏忽了绝大多数的父母,在他们生长的环境中,比我们更为匮乏、不足,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当一个称职的父母,但以他们的条件,也尽力了。如果我们鄙视、排斥父母,无异是对自己生命的来源不敬,那如何能快乐?

第二,你可以试着去改变父母的想法,但你首先应反问,你理解和接受你的父母吗?你能体会父母的想法吗?当你抱怨父母总是期望你完美时,难道你不也是在期望父母完美吗?凌志军建议说:父母对你们的期望没有错,只是你们应该让父母了解,你们对他们的期望。所以,在要求他们理解你之前,你应先去理解他们,这样才能更成功地和他们沟通。相互了解后,也许你们仍有不同意见但能彼此谅解,也许你或他们会改变原来的看法而达到共识。为此,你首先应和父母建立一个坦诚的沟通关系。也许起初你们会觉得别扭,但我相信你们很快就会体会到亲情与温馨。

除了接受父母,你还应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有些同学期望着不必考他们认为没用的题目,不必上他们认为没用的课,不必听他们不信任的老师讲课。但在社会中生存,我们必须学会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凌志军说:如果我遇到应该做的事情喜欢做的事情之间的冲突,我会给自己安排一个时间表,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应该做的事情’——时间表能激励你集中精力并提高效率。然后去做喜欢做的事情人生是有限的,大家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喜欢做的事情上,但必须先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得足够好。

最无谓的发愁就是对自己不满意。这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会造成事倍功半。所以,同学们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自信,以每一个小的成功来激励自己,另一方面也必须能接受自己,理解你们是为自己而生活的。为自己而生活就是要为了自己的快乐、兴趣和人生目标而努力,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小时候一直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为了第一名拼命,但是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原来的想法错了。打败别人,得第一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学会尊重你自己,能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当你开始为自己而生活,接受并喜欢你自己,接受并接近你的父母,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你开始快乐了。

 

快乐的第二步:宣泄你的情感,控制你的脾气

心理学家认为,马加爵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一个情绪反应相当激烈的人,但是他外表上又是一个相当压抑的人。马加爵给亲人的信上也写道:我这个人动情的话历来就讲不出口。如果马加爵能直接地宣泄自己的感情,他也许可以防止悲剧发生。事后马加爵也想到:逃亡的时候觉得自己傻,可以选择吵架就算了,没有必要杀人。

中国人总认为矜持、含蓄是美德。但我认为,在今天的时代里,直截了当的沟通更为重要。拐弯抹角、言不由衷、瞻前顾后、当面不说、背后乱讲都是坏习惯。有一位中国老板和他的下属吵架,他问我是不是该请第三者调解,我给他的建议是:因为这是情感的事情,你应该直接去和下属沟通;第三者为了做和事佬,可能会说出违背你或你的下属意愿的话(例如谎称你已经认错,但其实你没有),这反而会造成更多的麻烦。

当然,在情感问题上,直接沟通也需要技巧。例如,那位老板如果第一句话就对下属说:你错了,但是我不和你计较。那么下属肯定会反感。如果老板说:你在那么多人面前骂我,很显然是你想抢我的工作。结果就更不堪设想。显然,当你直接沟通时,不要论对错,不要猜测别人的动机,更不要再趁机补一句。最有效的沟通就是直接谈到你的感情,比如那位老板可以说:当你在那么多人面前骂我时,我感到失去尊严,非常为难。这样一句话是不能反驳的,甚至可能会引发理解和同情。

当你怒火中烧时,把愤怒的话转变成感性的话并不容易。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又需要依靠自觉自控。自觉不只是认识自己的能力,更是认识自己的感情。自觉的人知道自己何时会喜怒哀乐,也理解喜怒哀乐的宣泄会造成何种后果。如果他感到气愤,他不会瞬间爆炸,因为他知道爆炸的后果,但他也不会压抑自己的感情,因为那会对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他通常会尽量自控地用最有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正面、感性的沟通可以降低火爆的气氛。感情和沟通都是最有感染性的,你完全可以用有建设性的、宽容的态度来与他人沟通并影响他人。

自控是一种内心的自我对话,可以提醒自己不要落入恶劣态度的陷阱。除了上溯的理智分析外,深呼吸是最快、最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中国人说:心浮气躁心神不宁心乱如麻心焦如焚,指的都是心情紊乱和情绪及精神状态的关系,而气定神闲心安理得最方便的作法就是深呼吸,也就藉由调气调息,把气调顺了,比较能摆脱情绪的牵扯,回到理性思考。美国对有暴力行为的加害人,都会施以团体教育,而教导他们认清暴力的毁灭性,学习控制自己的冲动,也就是懂得叫停离开现场,以保护自己和对方的安全,避免铸成大错。

如果认为自控不容易,那么,你可以请你的知心好友随时提醒你。我过去的一个老板常常一生气就一发不可收拾,而且他生气都有前兆:他会先用刁钻的问题考倒你,然后他开始战抖,最后他才发脾气。但他想改掉这个毛病,于是他要求我在每次看到前兆时,用一句密语(如让我们言归正传吧)来提醒他。几次密语提醒之后,他就有了自觉和自控的能力,再也不需要别人提醒了。

 

快乐的第三步: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调节自己的心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知心的人倾诉和沟通。科学的根据是,感情源于人脑的lymbic系统,而该系统主要靠与他人的接触调节。科学证明,在一起交谈的两个人会慢慢达到同样的心理状态(喜怒哀乐)和生理状态(体温、心跳等)。因此,若想达到感情的平衡,我们必须懂得依靠别人。与人沟通是提升你的情商和快乐的唯一方法。与世隔绝的人只会越来越苦闷。西方有一古谚: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马加爵所谓的真情,应该就是指能分享心情、内心的人吧!

所以,如果你情绪不好,或受了委屈时,应多向父母、朋友倾诉,不要像马加爵那样总把话闷在心里,只对日记倾诉。马加爵很苦闷,却没有倾诉苦闷的渠道。他说:我在学校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马加爵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障碍,这些障碍带给他苦闷,而这些苦闷又没有渠道宣泄,进而造成更大的苦闷。这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其实,马加爵的内心独白,证明他是一个有自觉的人,他能看清自己的困境,可惜他将自己锁在自我封闭的牢笼里,让仇恨把他带向毁灭。记得去年,非典风波,最恐怖的威胁就是被隔离,可是平日里我们却常忽略了心里的孤立,使我们和快乐绝缘。

要得到快乐,你需要幽默、乐观的想法和沟通。在所有的沟通中,的感染力是最大的。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的感染力超过了所有其他感情,人们总会反射式地以微笑来回报你的微笑,而开怀的大笑更能迅速创造一个轻松的气氛,此外,幽默的笑也能促进相互信任,激发灵感。乐观、正面思考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忧郁症已成为全世界来势汹汹的心理疾病,而其和负面思考有极大的关系,有些人习惯钻牛角尖,往悲观无助的方向想,困在死胡同中。如果能换个角度,半杯水有一半满的而非一半空的!现在的不如意,代表有无限成长进步的空间。学习检查自己,常保正念。

无论是驱逐悲伤或是获取快乐,我们都需要从倾诉和沟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励。最自然的沟通对象可能是你的亲人,特别是你的父母。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愿意听孩子的倾诉。

但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以我们也需要和知心朋友沟通、倾诉。交朋友时不要只看朋友的嗜好和个性,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些会鼓励人的、乐观的、幽默的、诚恳的、有同理心的、乐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朋友。也许你会说:我没有这样的朋友,也不敢去乱找朋友,如果别人拒绝怎么办?如果别人拒绝你,你没有失去任何东西,但如果别人接受你,你可能因此找到你自己。

我希望你也会在寻找好友的过程中,也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会鼓励人的、乐观的、幽默的、诚恳的、有同理心的、乐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人,并尽力去帮助你周围的亲人和朋友。唯有更多人愿意付出,快乐才能更迅速地通过人际网扩散。

 

给中国学生的祝福

 

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碰到挫折时,能用这三个原则,以度量、勇气、智慧来帮助你渡过难关。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追求成功、自信、快乐时,不要忘了成功是多元化的,不要忘了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不要忘了快乐的人总能理解、接受和喜欢自己。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逐步获得成功、自信、快乐时,会发现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拥有成功、自信、快乐后,不要忘了帮助他人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posted @ 2008-04-29 16:25 Macaulish 阅读(257) | 评论 (0)编辑 收藏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2003年12月

 

三年前离开中国时,我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与广大青年学生一道,讨论了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就青年学生如何对待机遇、学业、工作、他人、自己等问题,阐述了我的个人意见。我提出诚信和正直、主动意识、交流和沟通、努力一生学习这几个个人素质方面值得中国学生高度重视,在这三年,许多中国学生,经过电子邮件、讲座后的问答、座谈、和其他渠道(例如在电视节目对话中),常对我提到如何成才的问题。对于这个大家关注的问题,我整理了许多材料,集成这封第二封信

在第一封信力所提到的个人素质或价值观是成材的必要的基础。但是,除了素质之外,成才同样的需要领导能力(leadership)。很多人误以为领导能力最重视的是天资、号召力、管理能力。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最近一些研究的结论,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智商(IQ),而是你的情商(EQ)。最重要的不是要成为一个有号召力令人信服的领导,而是要成为一个有 谦虚执著勇气 的领导。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是为那些希望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学习事业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领导艺术的人所写的。第一部分重申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讨论过的有关个人素质的话题;第二部分阐释了领导能力中最重要的情商;第三部分给出了卓越的领导所必须具备的、有别于普通人的基本特质。

 

如何提高个人素质

 

诚信和正直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直接决定了这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而在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微软公司在用人时非常强调诚信,我们只雇佣那些最值得信赖的人。去年,当微软列出对员工期望的核心价值观时,诚信(honesty and integrity)被列为一位。

在我发表第一封信后,曾经有一位同学问我:为什么一个公司要涉入员工的道德呢?我回答:这是为了公司自己的利益。例如,一位应聘者在面试时曾对我说,如果他能加入微软公司,他就可以把他在前一家公司所做的发明成果带过来。对这样的人,无论他的技术水平如何,我都不会雇用他。他既然可以在加入微软时损害先前公司的利益,那他也一定会在加入微软后损害微软公司的利益。

另外有一位同学看了对话后问我,为什么我会把诚信放在智慧之前呢?难道我们会去衡量员工的诚信和他们的智慧而给诚信更高的比重?其实,我们的衡量都在直接的工作目标上,并不会对诚信或智慧做直接的衡量。但是,作为第一核心价值,诚信是我们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根本不会去雇用没有诚信的人。如果一个员工发生了严重诚信的问题,他会被立刻解雇。

当一个公司这么重视诚信,员工一定更值得信赖。因此,公司对员工也能够完全信任,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微软公司,公司的各级管理者都会给员工较大的自由和空间发展他们的事业,并在工作和生活上充分信任、支持和帮助员工。只要是微软录用的人,微软就会百分之百地信任他。和一些软件企业对员工处处提防的做法不同,微软公司内的员工可以看到许多源代码,接触到很多技术或商业方面的机密。正因为如此得到公司的信任,微软的员工对公司才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更高的工作热情。

 

培养主动意识

坦白地说,中国的学生和职员大多属于比较内向的类型,在学习和工作中还不够主动。在学校时,学生们往往需要老师安排学习任务,或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做课题研究。在公司里,中国职员常常要等老板吩咐做什么事、怎么做之后,才开始工作。此外,许多中国人并不善于推销和宣传自己,这恐怕和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中庸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

但是,要想在现代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有了研究成果或技术创新之后要通过演讲、展示、交流、论文等方式和同事或同行分享,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也要勇于承认。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客观、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开诚布公的交流和沟通是团队合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人与人之间遮遮掩掩、言不由衷甚至挑拨是非的做法都会严重破坏团队中的工作氛围,阻碍团队成员间的正常交流,并最终导致项目或企业经营失败。

比如,在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与会的所有人员都应当坦诚地交换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某个人因为考虑到某些其他因素(比如不愿反驳上级领导的意见)而在会议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味地唯唯诺诺,会后到了洗手间里再和别人说其实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这种戴着假面具工作的人不但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还会破坏公司内部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对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

微软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叫开放式交流(Open communication),它要求所有员工在任何交流或沟通的场合里都能敞开心扉,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微软开会时,大家如果意见不统一,一定要表达出来,否则公司可能错过良机。当Internet刚开始时,很多微软的领导者不理解、不赞成花太多精力做这个不挣钱的技术。但是有几位技术人员,他们不断地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虽然他们的上司不理解,但是仍然支持他们开放式交流的权利。后来,他们的声音很快的到达比尔盖茨的耳里,促成比尔改变公司方向,彻底支持Internet。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开放的交流环境对微软公司保持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彻底的开放式交流也有缺点。开放式交流有时会造成激烈的辩论甚至是争吵,而吵到气头上有时会说出不尊重别人的语言,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微软公司的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去年在微软的核心价值观中,提出我们要把这种开放式交流文化改进成开放并相互尊重(Open and respectful)。这要求我们在相互交流时充分尊重对方。当我们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时,一定要用建设性的语言提出。

 

挑战自我、学无止境

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程序员,再到一位管理者,在软件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大学期间,我们要打好基础,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工作以后,我们应当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新的技术并积累相关经验;即使走上了管理岗位,我们也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软件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每天都会有新技术、新概念诞生,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的产业。作为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如果只知道闭门造车、抱残守缺,我们就必然会落伍,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许多中国学生喜欢与别人竞争,但这种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零和游戏,无法使自己和他人得到真正的提高。我建议大家最好能不断和自己竞争——不要总想着胜过别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在学习的过程中,打好基础最为重要。从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我们必须学好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基础学科。数学是所有工程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开发,还是软件技术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英文则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通用语言,要想了解国际上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就必须掌握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够在工作中熟练使用英文来解决问题。

 

情商和领导能力

同学们都希望增进自己的leadership skills(领导能力)。从我的经验和一些最近的研究结果看来,领导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所谓的情商( EQ)。

智商(IQ)反映人的智慧水平,情商则反映了人在情感、情绪方面的自控和协调能力。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大家都知道智慧的重要,但是情商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智商。我看过一篇文章,该文的作者调查了188个公司,他用心理学方法测试了这些公司里每一名员工的智商和情商,并将测试结果和该员工在工作上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经过研究,该文的作者发现,在对个人工作业绩的影响方面,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两倍。此外,他还专门对公司中的高级管理者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对于个人成败的影响力是智商的九倍。这说明,智商略逊他人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也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反之,智商很高,但情商不足的人欠缺领导能力,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

 

什么是情商?

 

在现代社会,如果你只知道智商而不晓得情商的话,你至少在意识上已经落伍了。许多心理学家早已明确地指出,单单使用智商的标准考察一个人在才智方面的表现,并不足以准确预测这个人在事业上可能取得的成就。为了全面考察个人能力,特别是考察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情商的概念。

情商主要是指那些与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个人能力。在情商所描述的各项能力因素中,自觉、同理心、自律和人际关系是四种对现代人的事业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智商是先天赋予的,但是情商是可以培养的。多花功夫理解和应用这四种情商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因为情商不是自己能看清楚的,我建议可多理解别人对你的看法、多吸取别人(尤其是情商高的人)的意见。

 

自觉

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实际上是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心理学上把这种有自知之明的能力称为自觉,这通常包括察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了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资质、能力与局限,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等几个方面。

我的下属中有一个自觉心明显不足的人:他虽然有一些能力,但是他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随时随地自吹自擂,总是不满现状。前一段时间,他认为我不识才,没有重用他,决定离开我的组,并期望在微软其他组中另谋高就。但是,他最终发现,自己不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公司里的同事也都对他颇有微辞,认为他缺少自知之明,期望和现实相距太远。最近,他沮丧地离开了公司。接替他职位的人,是一个能力很强,而且很有自觉心的人。虽然这个人在上一个职位工作时不很成功,但他理解自己升迁太快,愿意自降一级来做这份工作,以便打好基础。他现在的确做得很出色。

简单地说,一个人既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也不能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平静对待客观事实;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积极性。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个人的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事业也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有自知之明的人既能够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也不会刻意掩盖自己的欠缺。谈成自己的不足而向他人求教不但不会降低了自己,反而可以表示出自己虚心和自信,赢得他人的青睐。比如,当一个领导对某个职员说在技术上你是专家,我不如你,我要多向你学习的时候,职员不但认为这个领导非常谦虚,也一定会对这个领导更加信任,因为他理解自己的能力。

在微软公司,大家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在工作中互相鼓励,没有谁天天都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子,也没有谁自觉矮人一头,这就自然营造出了一种坦诚、开放的工作氛围。

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轻言失败,在工作取得成绩时也不会沾沾自喜。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我价值的能力不仅仅可以帮助个人找到自己合适的空间及发展方向,也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各司其职、协同工作的优秀团队。有自知之明的人让人感觉他是一个自信、谦虚、真诚的人。

 

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心理学概念,但解释起来非常简单:同理心指的是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也就是说,在发生冲突或误解的时候,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对方的初衷,消除误解。我们在生活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这个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要从关心别人、体谅别人的角度出发,做事时为他人留下空间和余地,发生误会时要替他人着想,主动反省自己的过失,勇于承担责任。只要有了同理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能避免许多抱怨、责难、嘲笑和讥讽,大家就可以在一个充满鼓励、谅解、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对于软件企业中的管理者来说,体现同理心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体谅和重视职员的想法,要让职员们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在乎他们的领导。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工作中不会盲目地褒奖下属,不会动不动就给职员一些非常好不错棒极了等泛泛的评价,但是我会在职员确实做出了成绩的时候及时并具体地指出他对公司的贡献,并将他的业绩公之于众。例如,我会给部门内的全体职员发电子邮件说某个员工在上一周的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并详细说明他的工作成果,列举他的工作对于公司的重要价值,给出具体的表彰意见。这种激励员工的方式能够真正赢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能够对企业的凝聚力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理心也是一种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有效方法。我被调到新部门担任领导职位的时候,部门中有400多名员工,我都不认识。于是,我每周选出了10名员工,与他们共进午餐。在午餐时,我详细了解了每一个人的姓名、履历、工作情况以及他们对部门工作的建议。这些信息对于一个部门领导来说非常重要。在午餐会后,我立即根据这10名员工对部门的建议,安排部署相关的工作,并给这10名员工一一发回反馈意见,告诉他们我的处理方法。我的计划是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认识并了解部门中的每一位员工,并在充分听取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工作。

 

自律

自律(Self-Regulation)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能力。这包括:自我控制不安定的情绪或冲动,在压力面前保持清晰的头脑;以诚实赢得信任,并且随时都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将影响他人。

自律对于领导者来说更为重要。作为软件企业的领导,要管理别人,要让下属信服,就要先从自我做起。这是因为,领导的做法通常是大家做事的目标和榜样,领导的每一次举手投足都会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可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当公司或团队处于危急时刻,需要领导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冲出重围的时候,如果领导表现得比职员还要急躁,翻来覆去拿不定主意,大家就会对领导丧失信心,公司或团队也会因此而走向失败。

有一次,我见过公司里的两个组即将被合并。第一个组的经理缺少自律,开会时对他的队伍说合并不是他的决定,他自己也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这个经理对未来没有信心,并猜测自己的队伍可能会被裁员。而第二个组的经理则在合并后告诉他的队伍这次合并对公司的好处。他也坦诚地说自己并不掌握所有的信息,但是他承诺会提醒上级尽快地做决定。并且,第二个经理还告诉大家他会尽其所能,帮助每一个员工安排最合理、最公平的出路。最后的结果是,第一个组的人很快就散了,他们的经理离开了公司,而第二个组的经理接管了合并后的机构。

自律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为了表现所谓的自律而在他人面前粉饰、遮掩自己的缺点,刻意表演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只有在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包括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倾听与沟通的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关系、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与影响的能力等等。

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在参加酒会或庆典的时候,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和所有人交上朋友。但也有些人并不具备这样的天赋,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常常比较内向,宁愿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也不愿主动与人交谈。

我个人就缺乏人际交往的倾向。以前,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直到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具有个人影响力的经理为止。那个经理没有超人的智慧,但是他自称他认识了公司中几乎每一个有能力的人,并和其中的许多人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但我很快就发现,他的这种能力对公司非常有用。比如,我需要在公司内部选拔一些职员到我的部门工作时,我就可以从他那里获得许多有关该职员的详细信息;与公司其他部门协调工作时,他的人际关系网也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从那时起,我发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我开始特别注重培养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力。

在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沟通和说服的能力也至关重要。比如,我们开发出了一项先进的技术,要把它变成公司的产品。这首先要说服公司的决策层。我们必须细心准备我们的产品建议书,并通过精彩的演讲和现场展示让领导者相信我们研究出的技术对公司来说大有裨益,让决策层认为即将开发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具备处理人际关系、展示自己、影响他人的能力。

 

从优秀到卓越

 

在著名企业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2002年)一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和统计,讨论并分析了一家企业或一位企业的领导者是如何从优秀(Good)上升到卓越(Great)的层次的。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耗费了10.5个人年,阅读并系统整理了6000多篇文章,记录了2000多页的专访内容,对1435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28家公司过去50年甚至更早的信息,进行了大范围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何使公司和公司的管理者从优秀跨越到卓越的令人惊异而振奋的答案。

根据吉姆柯林斯得出的结论,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领导者很多,许多公司都可以在各自的行业里取得不俗的业绩。但如果以卓越的标准来衡量公司和个人的成绩,那么,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增长的企业和能够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领导者都非常少。一位企业的领导者在成功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使自己的企业保持持续增长,使自己的个人能力从优秀向卓越迈进,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在谦虚执著勇气这三个方面的品质。

谦虚使人进步。许多领导者在工作中唯我独尊,不能听取他人的规谏,不能容忍他人和自己意见相左,这些不懂得谦虚谨慎的领导者也许可以取得暂时的成功,但却无法在事业上不断进步,达到卓越的境界。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领导者必须不断学习,善于综合他人的意见,否则就将陷入一意孤行的泥潭,被市场所淘汰。比尔盖茨就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例如,他在每一次演讲结束后,请撰写演讲稿的人分析一下他的演讲有哪些不足之处,以便下一次改进。

执着是指我们坚持正确方向,矢志不移的决心和意志。无论是公司也好,还是个人也好,一旦认明了工作的方向,就必须在该方向的指引下锲而不舍地努力工作。在工作中轻言放弃或者朝三暮四的做法都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微软公司在Windows 95操作系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比尔盖茨仍然坚持发展企业级的Windows NT和Windows 2000操作系统。这是因为,他看到了企业级市场的广阔前景和微软在此方面的巨大潜力。经过几年的发展,微软公司的企业级操作系统终于在原本被Unix统治的市场上取得了成功,现在,包括个人操作系统在内的所有Windows产品都已经被构建在了更加安全、可靠的Windows NT架构之上。

成功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挑战。任何事业上的成就都不是轻易就可以取得的。一个人想要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必须正视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只有那些有勇气正视现实,有勇气迎接挑战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达到卓越的境界。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勇气不是缺少恐惧心理,而是对恐惧心理的抵御和控制能力。

 

结论

 

很多人认为,在IT和其他高科技领域内,西方人表现得更为出色,因此中国人只有吸取西方的企业文化才能获得一席之地。的确,IT产业内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与中国古老的东方文化之间确实有差异(例如,西方文化直截了当的沟通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不过,从本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成功所需要的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大多还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在故宫里,我看到正大光明的匾额,其含义也就是诚信和正直学无止境人贵有自知之明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都是中国历来推崇的道德观;人际关系更是在西方人公认在中国成功的秘诀;而最重要的谦虚执著勇气这三点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因此,我认为中国人的EQ决不低于西方人,我对中国卓越的人才无比乐观。

在今天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在软件产业这个高速发展、不断创新的领域内,只有那些不懈努力、善于把握自己、勇于迎接挑战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我个人衷心地希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在新世纪中蓬勃发展,中国的人才能够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功,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posted @ 2008-04-26 12:03 Macaulish 阅读(29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00年4月

今年5月23日,比尔盖茨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国政府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国待遇。文中,他特别谈到了在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那次对话的愉快经历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篇文章令我不禁想到,在中国的这两年来,我工作中最大的享受也是到国内各高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这些访问和交流使得我有机会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就他们所关心的事业、前途等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中国学生的聪明、好学和上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与这些青年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问题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那些已经获得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学生,大都希望我谈一谈应该如何度过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涯;那些决定留在国内发展的学生,非常关心如何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以最快的速度在科研和学业方面取得成功;还有那些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则希望我能讲给他们一些学习、做人的经验之谈。最近,更有一些学生关心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希望了解美国的大学生是如何创业和致富的。

看到这么多双渴求知识、充满希望的眼睛,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那就是给中国的学生们写一封信,将我与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以及我要对中国学生的一些忠告写出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留学、工作或者创业的过程中能够人格更完美、生活更顺利,事业更成功。

 

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现在,他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的出色。但是,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讲信用。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它公司讨好的贡品呢?这说明: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而最近,却有一些学校和教授声称,他们再也不想招收中国学生了。理由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相当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目前美国有很多教授不理会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一位来这里实习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后来,他的老板才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它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地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对于这些行为,一言以敝之,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

 

生活在群体之中

与大多数美国学生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要相对欠缺一些。这也许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不同而造成的。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个正在走向高度全球化的社会时,生活在群体之中,做出更好的表现,得到更多的收获,是尤为重要的。

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所以,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集会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绝不只是你的口才。哈佛大学的Ambady教授最近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让两组学生分别评估几位教授的授课质量。他把这几位教授的讲课录像带先无声地放两秒钟给一组学生看,得出一套评估结果。然后与那些已经听过这几位教授几个月讲课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两个小组的结论竟然惊人的相似。这表明,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非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同样重要,有时作用甚至更加明显。这里所讲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是指人的仪表、举止、语气、声调和表情等。因为从这些方面,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判断你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象Windows 2000这样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相对来说,以前我在别的公司时也曾见到这样的现象。一项工程布置下来,大家明明知道无法完成,但都心照不宣,不告诉老板。因为反正也做不完,大家索性也不努力去做事,却花更多的时间去算计怎么把这项工程的失败怪罪到别人身上去。就是这些人和这样的工作作风几乎把这家公司拖垮。

为了培养团队精神,我建议同学们在读书之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工作。在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过程中,你们可以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你千万不要不愿意把好的思路、想法和结果与别人分享,担心别人走到你前面的想法是不健康的,也无助于你的成功。有一句谚语说,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试想,如果你的行为让人觉得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当你需要帮忙时,你认为别人会来帮助你吗?反之,如果你时常慷慨地帮助别人,那你是不是会得到更多人的回报?

在团队之中,要勇于承认他人的贡献。如果借助了别人的智慧和成果,就应该声明。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就应该表示感谢。这也是团队精神的基本体现。

做一个主动的人

三十年前,一个工程师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进入科技最领先的IBM。那时IBM对人才的定义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埋头苦干的人。斗转星移,事物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人才的看法已逐步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果真如此,便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其实,这也是一种进取心的体现。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从中汲取教训,就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比尔盖茨曾经对公司所有员工说过:客户的批评比赚钱更重要。从客户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除了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你还应该努力寻找一位你特别尊敬的良师。这位良师应该是直接教导你的老师以外的人,这样的人更能客观地给你一些忠告。这位良师除了可以在学识上教导你之外,还可以在其它一些方面对你有所指点,包括为人处世,看问题的眼光,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等等。我以前在苹果公司负责一个研究部门时,就曾有幸找到这样一位良师。当时,他是负责苹果公司全球运作和生产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他在事业发展方面给我的许多教诲令我终身受益。如果有这样的人给你帮助,那你成长的速度一定会比别人更快一些。

中国学生大多比较含蓄、害羞,不太习惯做自我推销。但是,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或自己的观点。在说服他人之前,要先说服自己。你的激情加上才智往往折射出你的潜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化学反应。一般来说,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令事情的发展锦上添花。

例如,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份很特殊的求职申请书。不同于已往大多数求职者,这位申请人的求职资料中包括了他的自我介绍、他对微软研究院的向往、以及他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合适的人选,此外还有他已经发表的论文、老师的推荐信和他希望来微软作的课题等。尽管他毕业的学校不是中国最有名的学校,但他的自我推销奏效了。我从这些文件中看到了他的热情和认真。在我面试他时,他又递交了一份更充分的个人资料。最后,当我问他有没有问题要问我时,他反问我,:你对我还有没有任何的保留?当时,我的确对他能否进入新的研究领域有疑虑,于是就进一步问了他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他举出了两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最后,我们雇用了这名应聘者。他现在做得非常出色。

 

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天,老板突然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接替他的工作?我非常吃惊,表示自己缺乏象他那样的管理经验和能力。但是他却说,这些经验是可以培养和积累的,而且他希望我在两年之后就可以做到。有了这样的提示和鼓励,我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果然,我真的在两年之后接替了他的工作。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领导素质对于他将来的治学、经商或从政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里,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同时,我建议你给自己一些机会展示这方面的能力,或许象我一样,你会惊讶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潜力远远超过了想象中那样。

给自己设定目标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是目标千万不可定得太低。在二十一世纪,竞争已经没有疆界,你应该放开思维,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另外,只在一所学校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就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是可笑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而且,不同地方的衡量标准又不一样。所以,在订立目标方面,千万不要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

一个一流的人与一个一般的人在一般问题上的表现可能一样,但是在一流问题上的表现则会有天壤之别。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更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你应该永远给自己设立一些很具挑战性、但并非不可及的目标。

在确立将来事业的目标时,不要忘了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最热爱的专业?我是否愿意全力投入?我希望你们能够对自己选择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和想象力,对前进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无所畏惧。谈到对工作的热爱,我认识的一位微软的研究员曾经让我深有感触。他经常周末开车出门说去见女朋友,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办公室里看见他,问他女朋友在哪里?他笑着指着电脑说:就是她呀。对于工作的热爱,比尔盖茨也曾有过非常精彩的阐述,他说: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几个月前,《北京青年报》上曾有一场探讨比尔盖茨和保尔柯察金谁更伟大的讨论。由于从小在美国长大,我并不知道保尔和他的那些事迹。但是,我非常赞同保尔的这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所以,选择一个你真心热爱的事业,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精彩和充实。

 

客观、直接了当的沟通

 

有一次,一位中国的大学教授找到我,希望我帮他找一位国外的专家在他组织的会议上去作主题演讲,末了还特意加了一句,最好是一个洋人。我很不以为然地对他说:这个领域最具权威的人士就是在北京的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你一定要找一位洋人呢?他表面上同意我的说法,但是他仍然请了一个美国人来作这个演讲,结果效果很差。所以,我们不应该陷入盲目的崇洋情结。我们应该用客观的眼光来判断事物,而不是以他的肤色或他的居住地来决定。

有一句话说,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有自己的眼光,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一定大多数人认可的,或某个权威说的,就是对的。不论是作学问、搞研究还是经商,我们都不能盲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

有了客观的意见,你就应该直接了当地表达。如果做任何事情都象打太极拳,会让人不知所云,也会造成很多误会。有一次,在微软研究院工作的一位研究人员就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来征求我的意见,我作了一番分析,认为这个方向有不少问题,我个人认为对学术界的贡献不大,但如果他坚持,我愿意支持他试着去做。结果他认为我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不允许他去做,所以他就选择了其它的方向。后来他要出差时,负责行政事务的人告诉他,你可以选择坐火车或者坐飞机。他认为行政人员实际上是在暗示他坐火车,因为坐飞机太贵。其实,他的猜测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沟通方式是直接了当,而他却在打太极拳。这之后,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公司文化讲座,让员工们了解到:心里想什么就讲什么,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现在,研究院里这类的误会少了很多。

拐弯抹角,言不由衷,结果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瞻前顾后,生怕说错话,结果是变成谨小慎微的懦夫。更糟糕的是还有些人,当面不说,背后乱讲,这样对他人和自己都毫无益处,最后只能是破坏了集体的团结。这样的人和作风既不能面对社会,也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中走出新路,更不可能在激烈的商战中脱颖而出。

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开诚布公,敢于说,这才是尊重自己思想意愿的表现。当然,在表达你的意见时,无论反对和批评都应是建设性的,有高度诚意的,而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为辩论而批评。我赞成的方式是提供建设性的正面的意见。在开始讨论问题时,任何人先不要拒人千里之外,大家把想法都摆在桌面上,充分体现个人的观点,这样才会有一个容纳大部分人意见的结论。当然,你也要学习用适当的方法和口气表达你的意见,比如说不要在很多人面前让别人难堪。这样,你的批评才会奏效。

珍惜校园学习生活

几天前,报纸上登出一条消息,说有中学生辍学去开网络公司。我认为这并不值得提倡。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在校生活是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方式的好机会。这些知识将成为你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就象建一栋高楼,如果不打好基础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的研究水平无疑是世界一流的。而除了美国之外,你会发现英国的研究水平也是相当突出的。究其原因,其实就是语言问题。英国人可以毫无阻碍地阅读美国乃至全球各种最新的英文研究报告和资料。这对于他们把握研究方向,跟踪最新进展,发表研究成果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英语学习对于我们作研究的人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加强这方面素质的培养,才能适应将来的发展。我建议:学英语先学听说,再学读写,而且务必在大学阶段完全解决英语学习的问题。等到年龄大了,要付出的代价相比就会大得多。

除了英语之外,数学、统计学对理工科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基础课程,是不可忽视的。数学是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你们一定要用心把它学好,不能敷衍了事。我今天就很后悔自己当初没有花更多功夫把数学学得更好些。另外,计算机应用、算法和编程也都是每一个工科学生应该熟悉和掌握的,它们是将来人人必须会用的工具。

科技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在校学习的目的,其实就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和方法。将来利用这些工具和方法,再去学习新的东西。比如:上课学会了C++, 能否自己学会Java? 上课学会了HTML, 能否自己学会XML? 与其说上大学是为了学一门专业,不如说是为了学会如何学习,让自己能够无师自通

大学毕业后的前两年,同学们聚到一起,发现变化都还不算大。五年后再聚到一起,变化就大多了。一些人落伍了,因为他们不再学习,不再能够掌握新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社会发展的后面。如果我们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永不落伍,那就得永远学习。

我的老板 - Rick Rashid博士是目前微软公司主管研究的高级副总裁,他已经功成名就,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学习和进取的心。现在,他每年仍然编写大约50,000行程序。他认为:用最新的技术编程可以使他保持对计算机最前沿技术的敏感,使自己能够不断进步。今天,有些博士生带着低年级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做项目,就自满地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必要再编程了。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每次到清华和其它学校访问,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学生打工的问题。我认为,打工从总体来说对学生是一件好事,是拓宽视野的一种方式。例如:在研究机构打工,可以学到最新的科技;在产品部门打工,可以学到开发的技术和技能;在市场部门打工,可以理解商业的运作。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打工的经验,但不要打一些没用的工。首先要明白打工只是学生生活中的一种补充,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打工的目的是开阔眼界,不是提前上班。如果你把翻译书本、录入数据库所花的时间投入学习,将来可以赚更多的钱。那些钱将远远超出目前打工的收入。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受到目前退学创业的鼓励,为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和迈克尔戴尔而中途辍学。以我的观点,除了十分特殊的情况,我不建议在校学生退学创业。你所看到的那些退学创业的成功者实际上少之又少。目前,大部分学生虽有创业的想法,但缺少创业的经验,所以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要成功,我建议你们先把书读好。如果是要学习创业的经验,你完全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先去一间公司边打工边学。比尔盖茨也曾说过,如果你正在考虑自己成立一家新公司,你应该首先明确地知道:创办公司需要巨大的精力投入,要冒巨大的风险。我觉得你们不必象我,一开始就创办一家公司。你应该考虑加盟其他公司并在这家公司中学习他们的工作、创业方法。

 

你想戴一顶什么样的博士帽

 

在我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时,系主任曾对我讲,当你拿到你的博士学位时,你应该成为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世界第一的专家。这句话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简直高不可攀,但也让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就这样,在经过五年寒窗、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后,他所期待的结果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个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就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的目标。如果没有雄心壮志,就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也许经商或从事其它工作,会有更大的成绩。

在目标确立之后,我建议你为自己设计一个三年的学习和科研计划。首先,你需要彻底地了解在相关领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绩。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做脚踏实地的工作。另外,还要不断跟踪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握好方向,避免重复性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上。

在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名师出高徒。可见导师在你的成长道路中作用是多么的大。所以,你应该主动去寻找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最好的老师。除了你的老师之外,你还应该去求教于周围所有的专家。更不要忘了常去求教最博学的老师- Internet!现在,几乎所有的论文、研究结果、先进想法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我还鼓励你直接发电子邮件去咨询一些世界公认的专家和教授。以我的经验,对于这样的邮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很快给你回复。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量的统计结果和分析报告几乎让我崩溃。那时,同领域其他研究人员采用的是与我不同的传统方法。我的老师虽然支持我,但并不认可我的研究方向。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能够成功。但终于有一天,在半夜三点时做出的一个结果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后来,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导师也开始采用我的研究方法。我的博士论文使我的研究成为自然语言研究方面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工作之一。读博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绪,而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工作。也不可受一些稍纵即逝的名利的诱惑,而要200%的投入。也许你会疲劳,会懊悔,会迷失方向,但是要记住,你所期待的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那种一切都很顺利,谁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结果,我相信研究价值一定不高。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人如果打算一辈子从事研究工作,那么从他在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形成的做事习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他未来工作的轮廓。所以,你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

 

写在最后的话

 

上述一些观点,是我在与同学们交往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我希望这些建议和想法能对正在未来之路上跋涉的你们有所启发,能对你们目前的学习有所帮助。或许因为观点不同、人各有志,或许因为忠言逆耳,这封信可能无法为每一位同学所接受。但是只要一百位阅读这封信的同学中有一位从中受益,这封信就已经比我所作的任何研究都更有价值。我真诚地希望,在新的世纪,中国学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做研究,还是经商,都显得更成熟一些,成功的机率更大一些。

posted @ 2008-04-21 17:48 Macaulish 阅读(24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是一种开发纪律,以简单性、交流、反馈和勇气为基本宗旨。它的做法是以有效的实践规则将整个团队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充分的反馈使团队能随时知道自己目前的状况和恰当的调节规则以适应自己的特殊情况。 

在极限编程中,每一个项目贡献者都是团队完整的一部分。这个队伍是围绕着一个每天和队伍坐在一起共同工作的商业代表——“客户建立起来的。 
核心实践:整体团队 

极限编程的队伍采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进行规划和跟踪,以决定下一步要做什么和预知项目什么时候会完成。聚焦于商业价值,团队通过一系列的通过了客户定义的测试和完全集成的小的发布来创作软件系统。 
核心实践:规划策略,小发行版,客户测试 

极限编程者通过成对和小组的方式共同工作,通过简单设计和强制测试的代码,不断的提升设计以保证设计总是适合当前的需求。 
核心实践:简单设计,成对编程,测试优先开发,设计改进 

极限编程队伍会总是保持系统能够集成并且在所有的时间运行。程序员以成对的方式编写所有的产品代码,并且在所有时间内都共同工作。他们以相似的形式编码以保证所有成员都可以按需要理解和改进所有的代码。 
核心实践:持续集成,集体代码所有权,编码标准 

极限编程队伍分享一个公共并且简单的系统蓝图。所有成员可以按照一种不时保持同步的节奏进行工作。 
核心实践:系统比喻,可接受的步伐 


核心实践


团队整体 
一个XP项目的所有参与者都作为一个团队的成员坐在一起。这个团队必须包括一个业务的代表——“客户,他提供需求,设置优先度,并掌管整个项目的方向。最好这个客户或者他的助手是一个最终用户,了解该领域,知道什么是所需要的。团队当然还要有程序员。团队可能会包含测试员,他帮助客户定义客户验收测试。分析员可以作为客户的助手,帮助客户定义需求。通常还会有一个指导,他帮助整个团队跟踪、推动开发进程。也可能会有一个管理者,他提供资源、处理对外交流和分工协作。这些职责中没有任何一个是必须某个个人独有的:每一个XP团队的成员都以任何他们所能做到的方式参与,最好的团队没有专家,只有一些有着特殊的技能的一般的参与者。 

规划策略 
XP的计划解决软件开发中的两个关键问题:预知在责任期内哪些东西将被完成,并且确定下一步需要做什么。重点是把握项目的正确轨道——这是相当简单明了的——更胜于希望精确预知哪些东西将会需要以及可能花费多少时间——这是相当困难的。在XP这里有两个关键的规划步骤,用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发布计划是一个实践让客户向程序员们演示所希望获得的特性,然后程序员们评估它们的难度。当手中有了代价的评估和这些特性的重要程序的认知之后,客户安排一个项目计划。最初的发布计划需要留有足够的余地:优先级以及评估都不是真实可靠的,并且知道团队开始工作以前,我们都无法确切地了解队伍的开发进度。甚至最初的发布计划也不是足够精确能进行决断,所以XP队伍通常会不时地校正发布计划。 

迭代计划是一个实践籍此可以为团队提供每几个开发周的导向。XP队伍通过两周的迭代来建立软件系统,在每一个迭代结束时提供可以运行的有实际用途的软件系统。在进行迭代计划时,客户演示下两周内希望完成的特性。程序员们将它们分割成若干个任务,并且评估它们的成本(比发布计划要细致一些)。基于在之前的迭代中完成的工作,团队签定当前迭代中将要承担的工作。 

这些计划十分的简单,然而他们为客户提供了非常好的信息和极好的操纵控制。每隔几周,多少进展都可以一目了然。在XP中没有百分之九十完成:一个特性故事要么完成了,要么没有完成。关注可视结果方法在于一个很好的小的对立论点:一方面来说,非常直观地,如果进度不能令人满意,客户可以在某一个位置取消项目。从另一方面说,进度是显而易见地,并且判断哪些东西将会完成的能力是很完善的,因此XP项目往往可以在较少的压力下完成更多的需要的东西。 

客户测试 
作为每一个所要求特性的演示的一部分,XP客户定义一个或者多个自动进行的接受测试来表明特性已经能够实现。团队实现这些测试并且用它们来向自己和客户证明特性已经被正确的实现了。由于时间的压力,自动化是很重要的,手工测试将被跳过。这就像当黑夜来临的时候,就可以关掉你的灯一样。 

最好的XP团队会将他们的客户测试当作程序员的测试一样对待:一旦测试运行了,从此之后团队会保持它能够一直正确运行。这意味着系统只能够被改进,总是向前的,从不会倒退。 

小发行版本 
XP团队通过两个重要的方式实践小发行版本: 

第一,团队在每一个迭代发布可以运行的,测试过的软件系统,提供客户选择的商业价值。客户可以为任何目的使用这个软件系统,无论是评估还是发布给最终用户(强烈推荐)。最重要的方式是在每一个迭代结束的时候软件系统是可见的,并且提交给了客户。这保证了任何事情都是公开和真实的。 

第二,XP团队尽可能频繁地发布给他们的最终用户。XP网站项目每天都进行发布,居家项目则每月或者更频繁地发布。甚至可以简包装的产品可以每季度地发运。 

这么频繁地创建好的版本也许显得不太可能,但是XP团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发布。更多信息可以参看持续集成,并请注意这些频繁的发布通过XP中随处可见的测试(如同客户测试和测试优先开发中所描述的)变得现实了。 

简单设计 
XP团队建构软件系统为一个简单的设计。他们从简单开始,并且在整个程序员测试和设计改进过程中,他们保持着简单的设计。一个XP团队保持着设计总是刚好适合系统当前的功能要求。这里没有多余的投入,并且软件系统总是为将来做好了准备。 

XP中设计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事情,也不是一件从上到下的事情,它是自始至终的事情。在发布计划和迭代计划中都有设计的步骤,在快速设计过程中集合了团队的能力并且在整个项目过程地构中改进设计。在类似于极端编程这样的递增和迭代过程中,良好的设计是本质。这是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必须更多的关注设计的原因。 

成对编程 
XP所有的产品软件都是由两个程序员并排坐在一起,在同一台机器上共同完成的。这个实践保证了所有的产品代码都至少有一个其它的程序员进行了审视,而结果是更好的设计,更好的测试和更好的代码。 

让两个程序员去做一个程序员的工作看起来有些效率低下,但是实际上刚好相反。研究表明成对编程在让程序员们单独工作相同的时间内会得到更好的代码。这证明了:两个头脑加在一起比一个好得多! 

很多程序员在还没有尝试过的情况下就反对成对编程。这确实需要一些实践来做好它,而且你需要认真地实践数周以上的时间来看到结果。百分之九十的学习过成对编程的程序员都会喜欢这样,因此我们向所有的团队强烈推荐它。 

除开提供更好的代码和测试之外,成队也提供了知识在团队中间传递。当成对地程序员交换伙伴时,每个人都会从其它的某个人那里学到新的知识。程序员们在学习,他们的技术在提高,他们对团队和公司来讲变得更有价值。成对,即使它本身在XP过程之外实施,也是每个人的巨大成功。 

测试优先开发 
极端编程围绕着反馈,而在软件开发中,好的反馈需要好的测试。最优秀的XP团队实践测试优先开发,在一个很小的循环中增加一个测试,然后让它能够工作。几乎是轻而易举的,团队提供的代码接近100%都有测试程序覆盖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很重要的进步。(如果你的程序员已经提供了更多的现有测试程序,你会拥有更多的力量。将它们保存下来,他们只会提供帮助的!) 

仅仅写了测试程序还是不够的:你必须要运行它们。这里,极限编程也是极限的。这些程序员测试,或者说单元测试是一个完整的集合,每当程序员们发布任何代码到代码库的时候(成对的程序员通常每天发布两次或者更多次),每一个程序员测试必须能够正确的运行。每时每刻都是百分之百运行!这意味着程序员们可以立刻得到有关他们做得究竟如何的反馈。进一步说,这些测试提供了软件设计改进时无价的支持。 

设计改进 
极限编程在每一个迭代都关注于提供商业价值。为了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完成这个目标,软件系统必须有良好的设计。可选择性可能会降低并且最终停滞。因此XP采用一种持续改进设计的过程,称为重构,来自于Martin Fowler 的书名,重构:改进现有代码的设计 

重构的过程关注在去掉重复(一个低劣设计的明确标志),以及提高代码的内聚,还有减少耦合。高内聚和低耦合在最近三十年以来被公认为是良好设计的特点。结果就是XP团队从一个好的简单的设计出发,并且总是让软件系统有一个好的简单的设计。这让他们能保持他们的开发速度,并且通常在实际上提高了项目开发速度。 

重构自然是通过全面的测试来提供有力的支持的,这些测试用来确认当设计改变的时候不会破坏系统中的任何东西。因此客户测试和程序员测试都是有效的评价因素。XP的实践是相互支持的:他们会比各自独立时更为强壮。 

持续集成 
极限编程队伍总是保持的系统完全地集成在一起。我们说每日建构版本是为弱者提供的:XP团队每天都要构建系统很多次。(一个40人的XP团队每天至少集成八到十次!) 

这个实践的好处可以通过回想你可能听说过的(或者是亲身参与过的)项目来了解:当系统构建是每周或以更低的频率进行时,通常会陷入集成的地狱,在那里所有东西都不能运行而且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极少进行集成会给软件项目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第一个,尽管集成是发行好的工作代码的条件, 但是团队并不去实践它,而且通常它被委派给那些对整个系统并不十分了解的人。第二,极少集成的代码通常是——我宁愿说总是——错漏百出。 

集体代码所有权 
在一个极限编程项目中,每一对程序员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改进任何一处的代码。这意味着所有的代码在很多人的关注下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样就提升了代码质量并且减少了缺陷。这里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好处:当代码仅由单个人负责的时候,要求的特性往往会放到了错误的位置,因为一个程序员发现他需要一个特性但是那段代码却不归他管理。代码的所有者太忙乐而不能去增加这个特性,所以这个程序员只好把这个特性加进了这个特性本不应该存在的他自己的代码中。这导致了难看的,难于维护到代码,充斥着重复和低(差)的内聚。 

如果有人在他们所不理解的代码上进行盲目的修改时,集体代码所有权可能带来问题。XP通过两种关键技术来避免这类的问题:通过程序员测试来捕获错误,成对编程则表明在不熟悉的代码上工作的时候最佳途径是找一个这方面的专家作为伙伴。为了确保在需要是进行好的修改,这种实践将知识延伸到了整个团队。 

编码标准 
XP团队遵循一个公共的编码标准,因此系统中所有的代码看上去都像出自单独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之手。这个标准的规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所有的代码看上去很相似,用来支持集体代码所有权。 

系统比喻 
极限编程团队对于程序如何运作形成一个共识,我们称之为系统比喻。在最佳状态时,系统比喻是关于程序如何运作的一个简单的灵魂描述,例如用这个程序工作时就像一箱子蜜蜂,外出寻找花粉并带回蜂箱作为一个基于代理的信息查询系统的描述。 

有些时候一个十分诗意的想象可能不会出现。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有没有生动的比喻,XP团队都会选用一个公共的命名系统来确保每个人都能理解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到哪里去找到你所需要的功能,或者找到你要增加功能的正确位置。 

可接受的步伐 
极限编程团队都会在这里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努力的工作,并且在一个能够不断维持的步伐下。这意味着在有效的时候他们会加班工作,而且他们经常这样工作来保证每周都有最大的生产力。这恰当的解释了死亡竞赛式的项目既不会有生产力也不会创造有质量的软件系统。XP团队在这里是要胜利而不是要死亡。 
posted @ 2008-04-12 22:24 Macaulish 阅读(67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被誉为“大学生的精神教父”的李开复,一进入校园就受到明星般的热捧。在昨日下午重庆大学的风雨操场,李开复做了《我学,我成长——大学生心中的五大问题》演讲,近万名重庆高校师生在雨中听了2个小时。

高校师生冒雨听两小时

从中午12点钟,就有学生陆陆续续开始排队,“如果周星驰来,和开复老师PK,我不知道谁的人气会更旺。”现场一个来自西政的男生表示,在李开复身上,集中体现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

下午2点左右,能容纳7000多人的风雨操场里坐满了人,重大专门为学生准备了数千件雨衣。风雨操场周围,也站满了打着伞的学生。“我带着我们班的学生,专门赶来听李老师讲课。”来自重庆邮电大学的严老师说。

改墓志铭确定人生目标

李开复在演讲中表示,一个人的墓志铭最能表达这个人的人生理想,他希望通过写墓志铭,来为自己指明方向。

经历过很多事情后,他现在的墓志铭是,“李开复,热心教育者,在中国崛起时代,帮助许多中国学生,他们亲切地称呼他:开复老师。”而在2003年,他的墓志铭是“李开复,科学家、企业家,经历了3个顶尖科技公司,并发明了3项科技让人们利用”。他的话引发了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创业不要名利当先

针对大学生“我要发财,我要创业,我要做管理”的愿望,李开复表示,不要被这种名利当先的价值观所蒙蔽。世界上很多大的企业,都是为了理想而发展壮大,从而赚到钱的。比如Google等企业,当初的理想也是希望整理信息化过剩。

李开复认为,大学生要创业,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同时有意义的事情。首先需要机遇,有经验积累、理想,有经验且互补的团队,以及有商业价值的想法。大学生可以先加入一个自己认可的企业多学习,以后找机会创业,做管理也要从基层做起。他强调,机会远比安稳重要,事业远比金钱重要,未来远比现在重要。

李开复博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重庆发展信息产业外包和发展内需应兼重

昨日,记者带着重庆大学生,以及IT业界所关注的移动搜索和整合搜索技术等问题,对李开复博士进行了专访。

否认Google要造手机

Google要造手机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四个月,昨日,李开复否认了要造手机的说法,而是承认“Google花钱买了一个公司,然后经过一两年的开发,生产了世界一流的手机操作系统,目前已经无偿提供源代码给中国移动”。

李开复说,中国移动通信受制于带宽、收费等瓶颈,以及手机生产商软件技术水平,没有掌握支持全能浏览器的无线互联网核心技术,而Google通过收购和自己开发,愿意将这些技术免费提供给中国。而Google将继续在移动搜索技术应用方面加大配合力度。

“艳照门”互联网无罪

既然移动搜索技术和整合搜索技术的应用都是基于对用户个人个性化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后进行的,那么,如何看待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保密?李开复阐释,Google将从技术上保证,所有员工都不可能看到具体用户的使用信息。

对于已经登录互联网的信息,例如“艳照门”事件,如果没有Google这些搜索工具,更多的上网者是不可能迅速且大量获知的,Google是不是网络信息泛滥的“助推器”?李开复并不完全认同:“一些负面信息的出现,不能怪罪于互联网和搜索引擎,而是责任归己——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隐私信息负责!”

软件外包仅是过程

重庆正在大力发展以“软件外包”为重点的信息产业,对此李博士认为,对重庆的信息产业而言,外包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过程,但不是唯一过程。他认为,服务外包是一种较好的培训模式,是相对低利润的,是用人工换来的低利润。他认为,重庆其实可以在这些方面继续进行拓展,发展信息产业不能主要依靠外包,更要发展内需。

李开复告诉记者,重庆发展信息产业与所有的城市是站在相同平台上的,但是信息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有:人才数量和成本优势、城市居住的吸引力、政府的足够支持。此外,能不能提供创业的可能性也是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李开复博士小资料

祖籍四川华阳,1961年12月3日生于中国台北,11岁时游学美国。拥有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1998年7月任微软公司副总裁,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2005年7月从微软跳槽至Google,担任其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一职。因十分关心中国青少年教育,有“大学生的精神教父”之美誉。

复言

跳槽不要单纯为了收入

在美国,平均一个人一生要换5次工作,我只换了3次,我每次跳槽都是成功的。跳槽不要单纯为了收入,要看新的工作,能否学到现在学不到的东西,能否帮助自己成长,企业文化是否能让自己认同等。

不要为了考研而考研

如果你找到了合适的职业,自己很感兴趣,可以选择就业。不是为了考研而考研,如果找到了喜欢的职业可以选择就业,如果希望自己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者不喜欢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希望换个方向,可以选择考研。

李开复:四种人可向Google投递简历

Google是一个让人极其羡慕的公司:高薪高福利,可以带宠物狗上班,可以拿20%的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老板还不能过问和干涉……

很多年轻的重庆人都梦想着能进入Google。据悉,我市一群互联网的从业者昨天就在商量,要一大早就骑自行车赶往北碚的西南大学,就想趁李开复博士讲座间隙提出这个问题。李开复告诉记者,要想加入Google成为一名工程师,只有一个标准,你是不是创新实践者?简单而言,就是你有没有新点子,并且编程功夫要很好!

李博士希望有四种人可以向Google投递简历:个人曾经做过极有创意的网站;发表过非常好的论文;编写过10万行以上的代码;在优秀的互联网团队工作过。

“Google是一个追求员工快乐的企业,我们给予员工20%的自主时间,其实是在激发他们的潜能。”李开复非常乐于向记者介绍他们的企业文化,“Google的Gmail、社交网、Google输入法、谷歌春运地图等很多了不起的产品都是员工在这20%的快乐时间里激发出来的。”

posted @ 2008-04-05 22:24 Macaulish 阅读(36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栈的应用:

1.表达式求值

EXP = S1 + OP + S2

则称 OP+S1 +S2为表达式的前缀表达式

  S1+OP+S2为表达式的中缀表达式

  S1+S2+OP 为表达式的后缀表达式

EXP = a*b+(c-d/e)*f

前缀表达式:+*ab*-cd/ef

中缀表达式:a*b+c-d/e*f

后缀表达式:ab*cde/-f*+

 

结论:

1) 操作数之间的相对次序不变

2) 运算符的相对次序不同

3) 中缀表达式失去了括号信息,致使运算的次序不确定

4) 前缀表达式的运算规则为:连续出现的两个操作数和在它们之前且紧靠它们的运算符构成一个最小表达式

5) 后缀表达式的运算规则:运算符在式中出现的顺序恰为表达式的运算顺序,每个运算符和在它之前出现且紧靠它的两个操作数构成一个最小表达式

 

如何从一个表达式得到后缀式?

每个运算符的运算次序要由它之后的一个运算符来定,在后缀式中,优先级高的运算符领先于优先级低的运算符。

 

1) 设立运算符栈

2) 设表达式的结束符为“#”设运算符栈序为“#

3) 若当前字符是操作数,则直接发送给后缀式

4) 若当前运算符的优先级高于栈顶运算符,则进栈

5) 否则,退出栈顶运算符发送给后缀式

6) “(”对它之前后的运算符起隔离作用,“)”可视为自相应左括号开始的表达式的结束符。

 

2. 函数递归

在一个函数的运行期间调用另一个函数时,在运行该被调用函数之前需要完成三件事:

1) 将所有的实参、返回地址等信息传递给被调用函数保存

2) 为被调用函数的局部变量分配存储区

3) 将控制转移到被调用函数入口

 

在被调用函数返回调用函数之前应该完成

1) 保存被调用函数的计算结果

2) 释放被调用函数的数据区

3) 依照被调用函数保存的返回地址将控制转移到调用函数

 

多个函数嵌套调用的规则是:

后调用先返回此时的内存管理实行“栈式管理”

递归过程指向过程中占用的数据区称之为递归工作栈

每一层的递归参数合成一个记录称之为递归工作记录

栈顶记录指示当前层的执行情况称之为当前活动情况

栈顶指针称之为当前环境指针
posted @ 2008-04-04 11:00 Macaulish 阅读(467) | 评论 (0)编辑 收藏
 

软件体系结构(笔记整理)

简单的说,软件体系结构就是一个软件系统的构建方法和内部运转工作机制。它涉及总体组织、全局控制、通讯协议、同步、数据存储、算法等问题。

体系结构描述了软件系统基本的结构化组织方案,它们提供了一套预先定义好的子系统来制定它们的职责,包括用于组织它们之间的规则和指南。

 

研究软件体系结构的目的:

1) 避免软件危机:项目延期、费用超支、系统难以修改……

2) 提高软件的可复用性

常用的软件体系结构:层体系结构、模型—视图—控制(MVC)、代理者

层:有助于构建这样的应用程序,它能分解成几组子任务,每组子任务处于一个特定的抽象层。

MVC:把一个交互式应用程序分成三个组件:核心功能、表示和控制。变更—传播机制确保这三个部分的一致性。

代理者:能用于构建这样的分布式软件系统,它有着分离组件,而这些组件彼此通过远程服务调用进行交互。

 

模式类别:

什么是模式:当专家在求解某一特殊问题时,他们一般不会发明一种和以有解决方案完全不同的方案来处理问题。他们往往想起已解决过的相似问题,并重用其解决的精华来解决问题。模式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事物。

一些模式有助于把一个软件系统分解成子系统。另一些模式支持子系统和组件的细化或它们之间关系的细化。我们可以把模式分为两种模式:

体系结构模式

设计模式

 

体系结构模式:它是高层的模式,用于建立整体的软件框架和作为具体软件结构的模板。

设计模式:是中等规模的模式,它们在规模上比体系结构模式小,但独立于特定编程语言。它提供了一个用于细化软件系统的子系统或组件,或它们之间关系的模板。它是概念、思维方式上的抽象和重用。

 

设计模式类型:

创建型(creational)解决如何创建对象的问题

结构型(structural)解决如何正确的组合类或对象的问题

行为型(behavioral)解决类或对象之间如何交互和如何分配职责的问题

 

重构

所谓重构是这样一个过程:在不改变代码外在行为的前提下,对代码做出修改,以改进程序内部的结构,提供起可理解性,降低其修改成本。重构是一种有纪律的,经过训练的程序整理方法。从本质上说,重构就是在代码写好之后改进它的设计。

posted @ 2008-03-31 22:42 Macaulish 阅读(73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1.“开——闭”原则:讲的是,一个软件应当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即,在设计一个模块的时候,应当使这个模块可以在不被修改的前提下被扩展。换言之,应当可以在不必修改源代码的情况下改变这个模块的任务。

满足“开——闭”原则的设计可以个一个软件两个优越性:

1) 通过扩展已有的软件系统,可以提供新的行为,以满足对软件新的需求,使变化中的软件系统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 已有的软件模块,特别是最重要的抽象层模块不能再修改,这就是使变化中的软件系统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里氏代换原则:概念:一个软件实体如果使用的是一个基类的话,那么一定使用其子类,而且它根本不能察觉出基类对象和子类对象的区别。

里氏代换原则是继承复用的基石。只有当子类可以替换掉基类,软件的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时,基类才能够在基类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行为。

反过来的代换不成立。

必须指出,反过来的代换则不成立,即如果一个软件实例使用的是一个子类的话,那么它不一定使用基类。

 

3.接口隔离原则:概念:使用专门的接口比使用单一的接口好。从客户类的角度来讲,一个类对另一个类的依赖性应当是建立在最小接口上的。

“接口”理解为一个类所提供的所有方法的特征的集合,也就是一种逻辑上才存在的概念。

定制服务

接口隔离原则讲的是为同一个角色提供宽、窄不同的接口,以应对不同的客户端要求。

接口污染

过于臃肿的接口是对接口的污染。

 

4.合成/聚合复用原则:概念:在一个新的对象里面使用一些已有的对象,使之成为新对象的一部分;新的对象通过向这些对象的委派达到复用已有功能的目的。

另一种表述为:要尽量使用合成/聚合关系,尽量不要使用继承关系。

合成/聚合复用的好处

1) 新对象存取已有对象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已有对象的接口。

2) 这种复用是黑盒复用,因为已有对象内部细节是新对象所看不见的。

3) 这种复用所需的依赖较少。

4) 每一个新的类可以将焦点集中在一个任务上。

5) 这种复用可以在运行期间内动态进行,新对象可以动态地引用与已有对象类型相同的对象。

继承复用的缺点

1)破坏了包装,因为继承将超类的实现细节暴露给子类。由于超类的内部细节常常是对子类透明的,所以又称为白盒复用。

2)如果超类的实现发生改变,那么子类的实现也不得不发生改变。因此,当一个基类发生改变时,修改将扩散到每一级子类,设计师将做大量的修改。

3)从继承继承而来的实现是静态的,不可能在运行时间内发生改变,没有足够的灵活性。

 

5.依赖倒转原则:概念:要依赖于抽象,不要以来于具体。

另一种表述为:要针对接口编程,不要针对实现编程。

只要一个被引用的对象存在抽象类型,就应当在任何引用该对象的地方使用抽象类型,包括参量的类型声明,方法的返回类型的声明,属性变量的类型声明等。

怎样做到依赖倒转原则

以抽象方式耦合是依赖倒转原则的关键。由于一个抽象耦合关系总要涉及具体类从抽象类继承,并且需要保证在任何引用到基类的地方都可以替成其子类,因此,里氏代换原则是依赖倒转原则的基础。

在抽象层次上的耦合虽然有灵活性,但也带来了额外的复杂性。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一个具体类发生变化的可能性非常小,那么抽象耦合能发挥的好处便十分有限,这时使用具体耦合会更好。

 

6.迪米特法则:又叫做最少知识原则,就是说,一个对象应当对其他对象有尽可能少的了解。

 

迪米特法则的各种表述:

1) 只与你直接的朋友们通信

2)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3) 每一个软件单位对其他的单位都只有最少的知识,而且局限于那些与本单位密切相关的软件单位。

狭义的迪米特法则

如果两个类不必彼此直接通信,那么这两个类就不应当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如果其中的一个类需要调用另一个类的某一个方法的话,可以通过第三者转发这个调用。

狭义迪米特法则的缺点

遵循狭义的迪米特法则会产生一个明显的缺点:会在系统里造成大量的小方法,散落在系统的各个角落,这些方法仅仅是传递间接的调用,因此与系统的商务逻辑无关。

朋友的确定

1) 当前对象本身(this

2) 以参量形式传入到当前对象方法中的对象

3) 当前对象的实例变量直接引用的对象

4) 当前对象的实例变量如果是一个聚集,那么聚集中的元素也都是朋友

5) 当前对象所创建的对象

posted @ 2008-03-27 11:57 Macaulish 阅读(44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博客开了有一段时间了,总想写点什么。可每次都很难很难。不知道为什么呢?可能是想写的东西太多了,不知道从何处写起走。

高中毕业都快三年了,时间真的好快。三年走来,有得有失。在这三年里我也明白了许多许多,也承受了许多许多。尽管一切都比较难,一切都不如人意。不过不是有句话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姑且安慰一下自己。现在是残酷,将来是美好的。
我喜欢的句子:
      用最初的心干永远的事!
      活在当下
posted @ 2008-03-23 16:57 Macaulish 阅读(247)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