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接口是一个定义极多的词汇,每一本书使用接口这个词的时候都有不同的语境,代表不同的意思。
1,类的一个public方法/函。
2,一个只拥有纯虚函数的类,一般用interface定义。
3,程序操作界面。
在《UNIX编程艺术》一书中,接口是“程序同人类用户以及其他程序通讯方法的总和”。通俗的说,接口是程序获得输入数据和命令的来源。具体有这些情形,程序的执行参数,或者基于IPC的一套应用协议/数据格式,或者是人类使用的CLI或者GUI所有效的操作。与此相应的是,程序的实际功能被称为接口功能。不能很好的理解该书对接口的定义,便不能很好的阅读这一章。
对接口的优劣评价有5项指标,不过归结只是3个词而已:简单,直观,脚本化。
脚本化是UNIX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了吧,在整本书中一直可以看到相关的概念,这种组件的表达方式比起链接库之类的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即使出错也不会轻易的crash主进程。
不说废话了。下面简单列举并评述一下这一章所描述的接口模式。
1,过滤器模式。从stdin接受数据,转换成另一种格式后输出到stdout。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指接受数据,而非命令。该模式具有“单向流”的特点,完全是为脚本化而存在的。
我近段时间曾使用过几次这种模式,不过不是为了脚本化,而仅仅是为了转换格式。我所参与的project中,有些看起来很重复的代码需要重构,比较符合自动化的条件,于是书写了过滤器,协助重构工作。
实际的经验中要考虑的是,过滤器的过滤粒度问题,也就是吸收多大一捆数据后,才执行一次格式转换(可以称为batch)。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batch的大小有可能是一行,也有可能是几行,也有可能是所有的数据都到达后才能执行,不过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使用过滤器还有些潜规则是:
宽进严出,想必第一次看到这4个字的时候都以为是要限制输出内容的意思,我也是这样。不过实际上并不是指内容,而是指格式。能最大程度容忍格式不太规范的输入,而自身对输出格式要良好定义,并按这种格式输出,以便方便下一个程序解析使用。
过滤时,不要丢弃不需要的信息。这个信息是指从stdin读取的数据。我觉得,这个不能丢弃的信息的粒度是以batch为单位的。某个batch没有过滤处理,就直接发送到stdout;如果只是batch中的某一行数据没有过滤处理,实际上整个batch已经利用过了,而还要把那行数据保留输出,只会引起下游程序的困惑。
过滤时,决不增加无用数据。沉默的法则,待会说。
2,接下来一口气说3个模式,是因为这些模式或多或少是过滤器的近亲,缺胳膊少腿的,又没有自己的特色,就能有自己的一个模式名,什么世道啊。
cantrip,没输入没输出,只能通过启动命令行指定运行;
源模式,没输入,但有输出;
接收器模式,有输入,但没输出;
看完以上,你觉得无聊吧,这3个东西也能有自己的名字···3者有脚本化能力。
3,编译器模式···在启动命令行中指定输入数据文件和输出数据文件,没有stdin和stdout。编译器模式和过滤器模式几乎做同样的工作,但是为什么编译器模式不使用标准输入输出呢?UNIX没有把标准输入输出重定向到文件的能力吗?事实上,在windows下,把过滤器模式变成编译器的样子,大概只需要重定向一下,例如:filter.exe < input.txt > output.txt。
4,ed模式。第一次看到ed模式,简直毫不理解为什么过滤器模式要跑到这来换一个名字继续骗人。回到刚才聊过滤器模式提到要注意的地方,没错了,两者虽然很像,但有两个区别:
ed模式接受的是命令,而不是数据。每行一个命令,回车后会执行该命令所代表的功能,同时可能会变迁程序的状态。
ed模式需要维护会话状态。过滤器一次性的接受输入数据,一次性的处理,一次性的输出数据,在会话尺度上可以说是瞬间的。但是ed模式一次接受一条命令,执行后输出执行结果,同时程序状态可能会迁移。
ed模式也可以脚本化的,只是调用程序很可能要确认使用该模式程序的状态,并且脚本中的命令也要遵循这种状态才可以。
不过话说回来,ed模式是我们windows用户学习编程最先用到的程序了。回忆一下曾经写过的东西,都是输入回车,然后得到某种执行。呵。
5,Roguelike模式。字符阵列GUI(如果这也可以称为GUI的话),通过单键出发(像游戏手柄一样),废弃。
6,接口和引擎分离模式。引擎是指应用程序专用定义域的数据结构和逻辑,比喻为工作者进程也许会更贴切大家;接口负责接受用户命令,并显示结果,GUI的或者CLI的。
C/S模式是大家最熟悉的接口和引擎分离模式了。不过本章对此的划分可是比较细致,我看区却只是引擎部分的接口模式不同而已,接口部分还是一样的。以下模式名称都约定前者为接口,后者为引擎。
配置者/执行者模式。白话的说就是配置者负责配置执行者的执行行为,引擎一般使用类似于cantrip这种无需接口关心其输出的模式,并且需要接口主动调用。
假脱机/守护进程组合。脱机程序和守护者进程有一个约定的地方,脱机程序就是往那个地方扔东西,而守护者进程就是只打扫那个地方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接口和引擎完全不需要认识对方,也就不必关心对方的状态,反正把东西扔那里就没错了。
驱动/引擎组合;C/S组合。把两个合起来说,因为我觉得他们是一样的。同时由于大家对于C/S的熟悉程度,也无需多说。重要的问题就在设计引擎所接受的命令和返回的状态的语法上,这可以称为应用协议或者微型语言。接口需要向引擎发送命令,并获得引擎的状态,以便返回给用户。
综上所述,接口/引擎分离模式,接口只需要关心协议,而协议指定的工作怎么完成,就无所谓了。
7,CLI服务器模式。不知道这样一种模式是什么意思···它要说明的只是,服务器使用标准输入输出,然后由一个守护程序,把这些输入输出连接到套接字上。这,就像是对引擎程序的拆分,服务器使用标准输入输出,可以很方便的在缺乏接口/客户端程序的情况进行本地测试与调试,等接口/客户端弄好之后,给服务器一个守护进程,守护进程启动服务器,把服务器的输入输出都连接到套接字上,系统就搭建起来了。此外,守护进程一般有做安全门卫的能力。
与其说这是一个模式,倒不如说是解决C/S模式调试的好方法。
8,感谢上帝,终于到多价程序模式了,这种模式在windows下相当的普遍。也就是,程序的应用逻辑被封存在一个API库中,可以被欲使用其功能的程序编译链接。
9,策略/机制模式。不知道这是不是接口模式,本章没有多说,但是在别的章节中老说到这个短语。
策略/机制模式,其核心是可配置性,可配置一切一切跟外观有关的东西,从每一根头发到每一滴血,从身体到灵魂(局外人:“那是解放者之契约”。偶:“实现汝的愿望”)。
无论是X,还是CEGUI,或者windows,其界面都可以配置。机制是工作的核心逻辑,而策略是一个具体的配置。
说CEGUI,有XXXLook这样的东西,不同的xxxLook,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但是代码本身并没有变。
又如Windows,各种主题,Mac的,番茄花园的,都是一些指定了配置的文本行主题文件,而Windows下的显示机制,并不需要改变。
10,写太多了,累了。
posted on 2006-08-21 15:44
LOGOS 阅读(1266)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所属分类:
《UNIX编程艺术》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