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个主题。发现自己的Blog里面,绝大部分都是关于时间管理,选择之类的事情。
因为自己时间浪费的问题,最近又在反思这个主题。加上今天读了一篇 覃彪喜 在
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0年秋季教育论坛上的发言,又有了些新的想法。记录在这里。
在大学最需要学习、训练的能力:
· 思辨力
大学不是技校。技校,训练的是一种专门的技能;而大学,是训练人综合素质的地方。
我们有可能为卖油翁那精湛的技艺而惊叹,但卖油翁一语道破玄机:“无他,唯手熟尔。”区别人和人的地方,在于思考的程度。机器能代替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且机器的表现力自然比人强太多太多。作为人,应该专注在那些机器不能实现的领域。
关于怎样学习,我想,有这样几点:
o 读书:积累的过程
俞敏洪讲过这样的观念,而且讲得更加彻底:即使你看了很多书,主要内容也都忘了,但当人们再次提起这本书的时候,你还可以说:“我读过这本书”。
我不想把读书这个事情讲得太过浮躁——因为这是个缓慢积累的过程。但在平时,随便去图书馆藏书的地方走走,也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几本好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主旨大意。刚刚开始可能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但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加,自然会在心中有所积累,在阅读新的内容的时候,自然不自觉地比较,从中发现新的想法。所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o 和人交流:促进思辨
大学是个人才集中地地方。
虽然目前社会有种越来越浮躁的趋势,但在大学这偌大的地方,你总会找到一个和你有着相似思维、读过相似内容的同学;也会找到在这个领域有所研究的教授;以及在学校不定期的活动中,请来的那些伟大的思考者——大学的机会很多,只是有足够准备、足够能力的人很少。
o 写作:把自己零散地想法完善
一个经常思考的人,会经常有新的、奇妙的想法——于是,需要写作把这种想法完善。
写作实在是一个好处多多的事情,它可以(更详细的讨论,参见“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刘未鹏 作):
l 迫使自己深入思考一个话题
l 增加语言的复用性——让别人更加容易的接触到你的思想
l 经常写做的人,容易出口成章
以及很多其它的好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 沟通、表达能力
这是和“思辨力”相辅相成的——思辨为沟通与表达提供材料,而后者为思辨提供来源,更加深了思辨。
这项,整体上,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而且必备的能力。
从来不要担心自己沟通、表达的不好,相反地,要相信——我每次都在提高,每次都比上次做得好。
· 专业领域的知识
把这项放在了最后,是因为,我以为,这项的确不如前两项来的重要——在沟通力没有达到一定基础的时候。
大学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自然。但要强调的是,专业知识。
我一直有着一个“人才正态分布”想法,而且能拿最高收益的,永远是走在正态分布最前端的人。但所有人都在花时间在自己的专业上,这就需要一个解决方案——怎样走在最前端?
我想,真正能沉下心来做事、读书的人,是很少的。走在最前端的,是那些专注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好的人。
有人会觉得,人脉也很重要——那是自然。但是,人脉是建立在实力对等的基础上。没有足够的水准,你能深入接触到的,永远是在你水平附近的人。
需要避免的事情:时间的浪费:
o 活动上精力分散——多种活动同时做
这是我之前犯得错误——一错就是半个学期。在这半个学期里面,我被这个活动搞得身心疲惫——因为自己并不擅长。
需要强调,我在做活动的过程中,进步了很多很多;但是,不能失去上面讲过的那三点最重要的东西。
o 做重复的、无意义的事情,而且在做的过程中缺乏思考:
有人为了一点小利润,洗盘子,发传单。不要为这些窃喜——时间上的失去,远比收益要大得多——除非,你是以“体验工作”为目的。
o 和自己专业不相关的事情,学一种很浮的知识:
不能说这样是完全无意义,但这样的时间利用率的确不高。比如,社团里面有要做做Poster的任务,你觉得这个很重要,于是草草的学习
Photoshop——但是,你学的仅仅是一个新的软件而已,仅仅是一种技能,而不是一种思考方式——更直接的办法,是去学习审美
——把Poster的任务外包吧——你需要做思考的事情。
o 计算机、网络带来的时间浪费:
一旦我打开电脑——这个联通世界的窗口,发现时间被无情的吞噬。我的精力被各种新闻、分享、聊天所吞噬。
打开电脑,需要一个原则:只去做我要做的事情;多余的东西,一点都不要开。
时间不早了,再提最后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坚持早睡早起的习惯。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