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http://sa.csai.cn/tszl/NO000006.htm一、日本软件企业的发展概况
日本软件企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起步的绝大部分软件企业均源自母公司的软件开发部门。在80年代经历了一个平稳的发展期后,90年代初日本软件企业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期,不少现在的大型软件企业正是在这个时期急剧壮大,直至问鼎日本信息产业界。此后90年代中期,日本软件企业不断整合,涌现了不少经整合而成的"巨无霸",YahooBB、富士通システムソリューション株便是其中的代表。近9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大萧条,银根紧缩,日本软件企业为了保持或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纷纷将开发业务转至海外。加之中国劳动力便宜,地理上曾与日本依水相连,文化上与中国息息相通,于是大量日本软件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寻找合作开发商,使目前的中国对日软件外包输出呈现一片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局面。
二、日本软件行业的特点
日本软件行业从规模上说,体现为众多大型企业与小型企业竞相并存的局面,而非像中国以大多小型软件企业为主导的情形。 从分工方式上来说,大型企业主要从事上流设计(需求分析,概要设计,系统测试和维护),小型企业主要从事底层的工作(详细设计及编码测试)。大小软件企业分工合作,互补其短,非常有利于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同时大家都有利可图。这与国内企业?quot;一条龙"的开发方式显然大相径庭。
有人不禁会发问:"为什么这么一个小国家有如此大的软件需求"。首先从经济生产方面看,日本产业经济的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是一个强有劲的动力。其次在日本人观念中,行业软件的概念比较淡薄(社会上标准的被广泛运用的诸如微软操作系统这样的软件除外),量身定做的模式比较容易受到大众青睐。实际上,日本很多软件企业的盈利大部分来自系统维护、优化、改造等这样的售后服务。与之相反,这样的观念在中国却很难被客户接受。
在日本,企业的终生客户比例非常高,因此日本的IT企业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客户群,因此企业营运相对来说也比较稳定。
此外日本的软件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一套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开发流程和开发规范,在一般性的软件开发时按部就班地进行,做到尽量不出差错。相比之下,国内的软件企业往往心高气傲,好高骛远,不重视平时的技术经验积累,因此也就难以作大成为大企业。
三、日本企业的经营特点
相对欧美企业而言,日本软件企业在经营上体现出下列几个特点:
1. 盈利目标和利益分配:日本企业更加注重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比较重视新产品比重。在利益分配方面,兼顾股东利益、员工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三者结合。从根本上讲,由于员工利益能够得到保障,所以在日本终生雇佣制能够主导日本企业的用人机制。
2. 企业战略:日本企业非常重视营业资源长期累积,采取的是高质量产品战略而非新产品战略。不过最近几年这种战略观念开始受到冲击并逐步向新产品战略转化。
3. 技术:日本企业一般从应用角度出发,技术难度不高。企业不少技术均来自于模仿抄袭和改造。由于日本法律的原因,许多国外先进技术被日本企业侵权后引发纠纷大多只能草草收场。这在IBM控告富士通侵权一案上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4. 组织构造:日本企业的组织比较注重整体观念,采取有机的组织方式,很少采用事业部制。不过近年来,日本大中型IT企业的组织机构正在由原来的"职能划分"向"业务领域划分"转变。
5. 组织方式:采用了不同于欧美企业的集体决策机制,集思广益,从而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出现"决策滞留"的低效率现象。此外企业内的所有成员共享企业的经营、技术等方面信息,对于欧美企业来说,这是比较难以想象的。
6. 经营者个性:日本企业并不太看中经营者的技术能力,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员工常常被青睐并作为候选人员。技术能力突出的员工通常是作为顾问专家这样一种形式得到提拔。
四、日本软件企业的开发组织模式
非事业部制的日本软件企业一般采用的是"经营-开发-后勤"这样一个模式来从事软件开发。这一点跟中国国内的软件比较相似(图1)。但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后勤"范围很广,包括企业的员工培训和发展计划,系统审计,信息化,企业经营等,与国内不同,日本的大中型IT企业均设有信息推进部这样一个由专业技能非常突出的人员构成的部门,专门从事企业信息化、软件复用体系构建、帮助中心(Helpdesk)、人才育成体系构建这样的"后勤工作"。也正是"后勤"方面资金投入、建设力度等方面的差距,决定了中日软件企业实力对比上的根本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