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随笔 - 215  文章 - 13  trackbacks - 0
<2017年1月>
25262728293031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1234


专注即时通讯及网游服务端编程
------------------------------------
Openresty 官方模块
Openresty 标准模块(Opm)
Openresty 三方模块
------------------------------------
本博收藏大部分文章为转载,并在文章开头给出了原文出处,如有再转,敬请保留相关信息,这是大家对原创作者劳动成果的自觉尊重!!如为您带来不便,请于本博下留言,谢谢配合。

常用链接

留言簿(1)

随笔分类

随笔档案

相册

Awesome

Blog

Book

GitHub

Link

搜索

  •  

积分与排名

  • 积分 - 212050
  • 排名 - 118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http://www.cnblogs.com/zhengsyao/p/erlang_race_condition_in_digraph.html
虽然 Erlang 的广告说得非常好,functional、share-nothing、消息传递,blah blah 的,好像用 Erlang 写并发程序就高枕无忧了,但是由于 Erlang 信奉高度实用主义的哲学,所以 Erlang 中有各种各样的后门,使得 Erlang 是一个不那么 pure 的 functional 语言,而且也是允许 share something 的。

比如说,ETS 就是一个大后门。ETS 本是为实现 Mnesia 数据库而实现的一个“基于哈希表的无结构化 term 存储”,但是 ETS 太好用了,能满足高性能的字典需求,而且还可以全局访问,完全摆脱 Erlang 设置的 share nothing、immutable variable 之类的 functional 束缚,所以很多程序会喜欢使用 ETS。

Erlang 的(为了避免错误而设置的)种种约束在这些使用了这些后门的情况下也会丧失威力。这不,我在标准库的 digraph 模块中就发现了一个潜在的 bug。下面先说一下使用 ETS 造成并发 bug 的模式,然后再看 digraph 中的这个潜在 bug。

Erlang 中有很多这样的代码:V2 = do_something(V1),如果 V1 和 V2 是同样类型的复杂数据结构,根据 Erlang 的语义,do_something 对 V1 只是读操作,然后生成新的字段,最后创建出新的 V2 返回,V1 应该是不动的。这样其他进程也可以放心地访问 V1,至少 V1 的状态在系统中是一致的(consistent)。如果 V1 中使用了 ETS,并且 do_something 对 ETS 做操作了,那么这个函数就产生副作用了,以上的一致性可能就无法保证了,例如假设 V1 是这样的数据结构:

-record(some_struct, {tab1 =  ets:tab(),
                      tab2 =  ets:tab(),
                      var1 =  integer()}).

这个数据结构中有两个 ETS 表,说明这个数据结构的状态是由两个 ETS 表的状态决定的。虽然 Erlang 运行时能保证单个 ETS 表的并发访问,但是多个表的一致性还需要程序自己来维护,因此这个数据结构在多进程访问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竞争条件。下面我们看看 digraph 模块中的潜在 bug。

digraph 模块是用来表示有向图(directed graph)的。有向图就是在一个图中,要考虑边(edge)中顶点(vertex)的顺序。有向图的数据结构中要保存顶点的集合以及边的集合。某个顶点的邻居(neighbour)指的是和这个顶点相连的顶点,由于有向图是有方向的,所以一个顶点会有入邻居(in-neighbour)和出邻居(out-neighbour),前者指的是有边射入当前顶点的顶点,后者指的是当前顶点有边射出到的顶点。好了这是基本概念。下面我们看 digraph 模块使用的数据结构:

1 -record(digraph, {vtab = notable :: ets:tab(),
2                   etab = notable :: ets:tab(),
3                   ntab = notable :: ets:tab(),
4                   cyclic = true  :: boolean()}).

digraph 记录体中连续 3 个 ETS 表,看上去就有不好的事情可能发生。vtab 是顶点的表,etab 是边的表,ntab 维护了邻居的关系。digraph 模块对 digraph 数据结构并发访问做了控制,允许设置两种模式:protected 和 private。前者只允许 digraph 的所有者进程修改,但是其他进程都可以访问;后者只允许所有者进程修改和访问,其他进程不能访问(其实就是设置了 ETS 表的访问权限)。

下面创建一个简单的有向图,创建几个节点和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 DG = digraph:new().       
{digraph,28692,32789,36886,true}
6> digraph:add_vertex(DG, v1).
v1
省略...
11> digraph:add_edge(DG, v1, v2).
['$e'|0]
省略...
16> digraph:in_neighbours(DG, v1).
[]
17> digraph:in_neighbours(DG, v2).
[v1]
省略...
21> digraph:out_neighbours(DG, v1).
[v5,v4,v3,v2]

命令 5> 创建了新的 digraph,输出的 DG 值中包含了几个 ETS id,然后添加顶点和边。v1 顶点的入邻居没有,出邻居包括 v2、v3、v4 和 v5。下面展示了这几个 ETS 表中的项:

vertices 表中是顶点,edges 表中是边,neighbour 表中保存了 in 和 out 的关系。其实 neighbour 表中的内容可以从 edges 表中推导出来,但是这个表在这里可以做一个缓存作用,迅速查出一个节点的邻居关系,而不用扫描 edges 表。

从这里我们应该可以嗅到 bug 的味道了:edges 表和 neighbour 表有映射关系,如果修改一个表,那么另一个表也需要修改,否则就会出现数据不一致(inconsistent)的情况。我们来看插入边的代码:

复制代码
 1 add_edge(G, V1, V2) ->
 2     do_add_edge({new_edge_id(G), V1, V2, []}, G).
 3 
 4 do_add_edge({E, V1, V2, Label}, G) ->
 5     case ets:member(G#digraph.vtab, V1) of
 6         false -> {error, {bad_vertex, V1}};
 7         true  ->
 8             case ets:member(G#digraph.vtab, V2) of
 9                 false -> {error, {bad_vertex, V2}};
10                 true ->
11                     case other_edge_exists(G, E, V1, V2) of
12                         true -> {error, {bad_edge, [V1, V2]}};
13                         false when G#digraph.cyclic =:= false ->
14                             acyclic_add_edge(E, V1, V2, Label, G);
15                         false ->
16                             do_insert_edge(E, V1, V2, Label, G)
17                     end
18             end
19     end.
20 
21 do_insert_edge(E, V1, V2, Label, #digraph{ntab=NT, etab=ET}) ->
22     ets:insert(NT, [{{out, V1}, E}, {{in, V2}, E}]),
23     ets:insert(ET, {E, V1, V2, Label}),
24     E.
复制代码

diagraph:add_edge/3 是发布的接口,do_add_edge/2 做一些顶点是否存在的判断,检查是否能添加边,最后 do_insert_edge/5 真正负责把边插入相应的 ETS 表。可以看出,第 22 行插入邻居表,第 23 行插入边表。

这里就可能出现问题了:根据 Erlang 调度器的规则,第 22 行执行完成之后,由于 ets:insert/2 是一个 BIF 调用,因此进程有可能会被抢占。如果此时进程被抢占,那么 digraph 就处于一个 inconsistent 状态了。如下图所示:

假设这个 digraph 是 protected,那么其他进程是可以访问的。如果其他进程需要 joint 访问这两个表的话,有可能就会出问题。果然,访问邻居的接口 digraph:in_neighbours/2 就是这样一个函数,下面来看代码:

复制代码
 1 in_neighbours(G, V) ->
 2     ET = G#digraph.etab,
 3     NT = G#digraph.ntab,
 4     collect_elems(ets:lookup(NT, {in, V}), ET, 2).
 5 
 6 collect_elems(Keys, Table, Index) ->
 7     collect_elems(Keys, Table, Index, []).
 8 
 9 collect_elems([{_,Key}|Keys], Table, Index, Acc) ->
10     collect_elems(Keys, Table, Index,
11           [ets:lookup_element(Table, Key, Index)|Acc]);
12 collect_elems([], _, _, Acc) -> Acc.
复制代码

in_neighbours/2 先提取出两个表 ET 和 NT,分别是边表和邻居表,然后调用 collect_elems/3,相当于做一个 joint 查询。第 4 行首先查询邻居表 ets:lookup(NT, {in, V}),也就是在邻居表中查询节点 V 入边。查到边之后,collect_elems/4 的第 11 行再从边表中去查这条边的顶点。那么如果出现上图中的情况,在添加边的时候在邻居表中插入完成之后进程被切出,那么 edges 表中的第 4 行还不存在,而 neighbours 表中圈出的那两行是存在的。那么 collect_elems/4 执行到 11 行的 ets:lookup_element 就会抛出异常。

以上就是在标准库的 digraph 模块中发生竞争条件的一个例子。对于这个具体的问题来说,把 do_insert_edge/5 中那两行 insert 换一下位置就好了,先插入边表,再插入邻居表,毕竟后面的表可以由前面的表推导出来,所以在访问的时候先访问后面的表在访问前面的表不会出现查不到的情况,尽管本质上看数据还是有可能不一致。所以虽然可以修掉这个 bug,但是这种风格还是有风险的,比如说有 3 个或更多的表需要一致的情况。其实 digraph 模块这种风格:创建一个数据结构,得到一个句柄,然后大家都可以修改和访问的风格不是非常“Erlangic”。应该是像这样的设计:DG = digraph:new(), DG1 = digraph:add_vertex(DG, v1)... 。也就是说,每次修改之后就产生一个新的变量。当然,这样在内部就不能用 ETS 来实现了,因为每次修改的是 ETS 表,而 DG 变量绑定的 #digraph{} 里面的表 id 字段的值又没变,所以 DG 和 DG1 的值实际还是一样的,只是表示的意义不同了,可怕的副作用啊。

至于这是不是 bug,可能有人会争论了:至少 ETS 查询会抛 badarg 啊,然后这个异常会传播到 in_neighours/2 的调用者啊,所以在调用的时候要捕捉异常啊。可是 digraph 文档又没说会抛异常,看源码的时候,也没有语法结构注明一个函数会抛什么异常,那我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要捉异常呢?就算我养成调什么函数都捉异常的习惯,可是我捉到了异常又怎么知道是怎么回事呢?特别是这种并发相关的问题,下次复现的几率又像中奖一样。所以 Erlang 这门语言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

不过不争论语言本身了,言归正传,本文的结论就是:在使用 ETS 的时候要注意 ETS 是全局共享的内存,要注意数据一致性的问题。



erlang 参数传递时是赋值or引用?
请教一个基础问题,erlang 参数传递时是赋值or引用?
找不到方法测试。
求教了。

答:
erlang 中怎么会有引用这种说法,变量都是拷贝过去的。

问:
无法实现引用,是么?
我在写的东西要传一个大状态。
所以疑惑了一下。

答:
erlang 所有的变量都只能在函数中传递,没有全局变量这一说。
你传递状态是通过改变函数参数实现的


问:
我不是很清楚当参数很大时,进行拷贝的效率如何.
能给我解惑一下么?


越大效率越低
另外是原子atom ,erlang 的垃圾回收机制是不回收的,除非运行结束。

问:
试想gen_server中call(_From,Status,Args)被调用时,Status就被改变了。这是不是意味着这里的Status是被引用传递进去的呢
我有阐述清楚么?


答:
不会
Status 
的值
不会被函数改变
函数得到的只是一个新的参数邦定
绑定

简单的说
erlang 的参数都是拷贝方式的


广州-手  14:54:35
对,这就是内存共享。

返源
不见得多少,你的每一个函数结束就会回收当中的内存。
不存在引用

广州-手   14:53:52
没有引用的参数传递 不知会吃掉我程序的性能

上海-PHP-返源   14:54:34
如果有引用就有副作用
就没办法独自运行

广州-手   14:54:10
不知会吃掉多少性能。
但是我的status是一条很长的记录。

广州-手 )  14:55:23
稍稍有点担忧。暂时还不能测试。
广州-手   14:56:23
你刚说的参数 愈大效率越低,是怎么回事?
上海-PHP-返源   14:57:02
记录是单独存储的
不过你传递的时候还是拷贝

广州-手   14:56:47
恩。


上海-PHP-返源    14:57:40
但这里具体内部实现有很多方案
譬如你不写,只是取,我就可以共用内存。

广州-手    14:58:03
怎么实现,求指导。

上海-PHP-返源    14:58:56
这个跟你实现没关系哈,我说的erlang 内部。
总之你减少参数的大小
有利提高速度

广州-手   14:58:57
这个意思是erlang的自动优化么?

上海-PHP-返源    14:59:40

是的

本文转自Erlang中国(www.erlangchina.NET
原文网址:http://www.erlangchina.Net/thread-845-1-1.html


 

posted on 2017-01-15 17:17 思月行云 阅读(289)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所属分类: Erlang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 博客园   IT新闻   BlogJava   博问   Chat2DB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