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而不息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5)


三、寻找有效的方法---依靠经典

思想的问题解决了,信心就很自然地会生起来,加上有了师传的条件,那么,剩下
来的,我觉得就是如何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我有一个认识,中医这门学问,要想真正
搞上去,要想真正抓住她的价值,除了纯粹医学的技术成分外,还应关切和体悟她的科
学层面,哲学层面,以及艺术层面。而要真正地做好这一点,不借重经典是不行的。我
们提出要依靠经典来学好中医,这个方法好像不合符时宜,因为现在大多数中医院校已
将经典改为选修。从必修沦为选修,经典的这个地位大大地下降了。它给人们的信息就
是对于中医的学习来说,经典已经不是必须的了。

为什么会发生经典的这个变动呢?首先一个理由就是中医已经发展了二千年,时代
在进步,一切都在进步,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死抱住这些经典呢?其次,后世的这些东西,
像现在的《中基》、《方剂》、《诊断》及临床各科不都是从经典里总结出来并赋予了现代
的意义,有这些就足够了,为什么我们还要抱着经典不放?再次就是我们有关部门的调
查统计。这个调查统计显示出很多人都认为经典的学习没有太多的意义,学也可,不学
也没有太大的损失。基于这样一些原因,经典的命运便有了上面这样一个改变。而我的
体会则与上述这个认识截然相反,经典的东西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为什么呢?下面就来讲述这个依靠经典的理由。

1.历史的经验

经典对于中医的学习和把握究竟重不重要?究竟应不应该必修?这一点如果我们从
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它,就会很清楚。翻开历史,我们看一看从张仲景开始直到清代,在
这长长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在中医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医家,我们研究一下他的经
历,就会发现,大多数医家都是从经典中走出来的,大多数医家都是依靠经典而获得了
公认的成就。中医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不得不使我们去思考,经典为什么会具有
如此大的魅力?尽管东汉以后,中医的著述汗牛充栋,尽管这浩如烟海的著述无一不自
称是来自于经典,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无法替代经典,无法超越经典,甚至有
时会成为我们认识经典内涵的障碍。所以,到了清代,陈修园和徐大椿这两位大医家,
竟然呼吁要烧掉后世的这些书。当然,陈、徐的这个观点过于偏激,但却不妨碍我们从
另一个角度认识中医经典的意义。从上面这个历史事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古医家
出经典。古人的经历如是,那么,近人、今人呢?只要我们翻阅周凤梧等编著的《名老
中医之路》就会有相同的感受。就以大家最熟悉的蒲辅周老中医为例,蒲老初出茅庐时,
求诊病人颇多,然有效者,亦有不效者。为此,蒲老毅然停诊,闭蒲老的三年门读书三
年。将中医的经典熟读、精思、反复揣摩。三年􀁥闭关。后,复出江湖,遂能于临证得
心应手。以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屈一指的大医家。对这段特殊的经历,蒲老深有感慨
地说:"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价',实际是不懂得经
典的价值。"无独有偶,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亦强调,要做好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每
年应拿出三个月的时间来温习经典。蒲老、秦老的经验与诫训,值得我们重视。已故名
老中医林沛湘教授是我非常景仰的一位老师,林老不但理论上有心得,而且临床的疗效
卓著。临床上除内科疾病外,还善治妇科、儿科,甚至五官科的疾病。但,林老从未读
过内、外、妇、儿、五官这些临床各科的书籍,他就凭一本《内经》治病。在一次讲座
中,林老深有感慨地说:经典的东西,只要有一句话你悟透了,那你
一辈子都吃者的切身受用。不完。"林老的这个意思很清楚,《内经》的东西,一个问题,
一句话你搞明白了,你一辈子都受用无穷。这是经验之谈、这是肺腑之言啊!大家想一
想,这是不是经典独具的魅力呢?一句话悟清了,都吃一辈子,那么,两句话,三句话,
甚至整部《内经》你都搞清了,那会受用多少辈子呢?从林老的这个切身感受,我们看
到经典的这个后延性实在太大太大,它确实是一个早熟的文化,它确实是历久弥新的东
西。

2.扫清认识经典的障碍

要说服大家把这个逐渐被放弃的东西,把这个已经改为选修的东西,重新重视起来,
是不容易的。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用现代科学的思路来思考问题,总认为是长江后浪推
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我们怎么会认可经典能够超越时空,超越时代,超越后世呢?
这简直是难以置信的,但,又是在传统的许多领域中存在的事实。我们要消除上述这个
认识过程的障碍,仍然还得从理论的构建谈起。前面我们讨论过,中医经典不是光凭一
个理性思考构建的,还有一个内证过程,是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
结合,构成了梁漱溟先生所称之为的---人类未来文化的早熟品。而且这个未来,这个早
熟的跨度异常之大,以至于我们现在还无法完全地理解这个理论,比如说形而上的这个
领域,现代科学的涉及就相当少,很多东西我们无法说明,于是都归之为迷信和伪科学。
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只是它已经超出了形而下这个器世界的层面,它的认识半径
不完全局限在形而下这个器世界。所以,你完全地用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它,就难以完
全地发现它。而造成这样一个差异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这个实验不是常规的外证实验,
它是内证实验。前面我向大家表述过,内证实验的问题不好谈,但是,􀁥这里是对内要
真心探讨中医,这个问题不得不谈。这个实验不是靠买证实验的进多少设备、多少先进
仪器构建起来的,不是一个有形的实验一步申说,室摆在那儿,让你看得见摸得着。它
完全是通过艰辛训练可以与第而构建起来的,是超越有形的东西。这就关系到一个潜能
的问题。前些天翻阅《发现母亲》这部书,作者叫王东华,这的内容相互部书收集的资
料很丰富。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谈到人的潜能问题,书中以植物为例,相同的种子,由于
培养的条件不同,培养的过程不同,得出来的结果会相差很多。比如一棵西红柿,我们
在农村呆过的人应该有经验,一棵西红柿能结出多少个果呢?在没看到这则资料以前,
根据我以往的农村经验,我在想,一棵西红柿苗顶多可以结几十、上百个,如果再培育
得好一些,充其量不过几百个吧,可一看到经过日本育种专家所培育的一棵西红柿,竟
然长出一万三千多个果,不禁为之咂舌。当时这棵经特殊培养的西红柿在日本展出,引
起了极大的轰动,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纪录。大家可以思考这个现象,这是什么呢?
这就是潜力!同样一粒种子,由于栽培的方法不同,结果有这样大的差别。从植物种子
所包含的巨大潜力,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的潜力有多大?大脑的潜力有多大?这个大是
难以计量的。所以,从理性上我们完全可以推断这个内证实验的存在,经过特殊的"培育
"过程,这个内证的条件是完全可以获得的。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自在地进行建立经典
所需的各种内证实验。内证实验加上理性思考,这个经典就建立起来了。但是,经典的
理论形成以后,后世的人往往就只学习这个理论,而不去亲身感受这个内证实验过程,
久而久之,由于没有有意识地培养这个内证能力,内证的条件逐步丧失,人们甚至不相
信有内证实验的存在。但,在早期,像张仲景的那个时代是不会怀疑这样一个内证实验
的。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以"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来结尾。张仲景这
里的方术,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指的内证,这一点是有史可查的。我们可以查阅《汉书》、
《后汉书》的方术列传,就可以知道,方术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谈内证的术。时代越往后
走,人们对这个内证术,这个内证实验过程就越来越模糊,宋明为什么会有理学产生呢?
很显然,到了这个时候,对内证的认识已经很不清楚了,所以,只能在理上,在思辨上
绕圈子。理学的产生究竟是不是由于内证的失传,这可以从宋明人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来作出判断。"格物致知"在这里不准备作申说,但有几个基本的原则应该弄清楚。首先"
知"不是通过学习或深入分析而得到的一般性知识。这个知是觉的意思,也就是前面讲的
心明的意态。就是要靠这个心明,这个觉,才能进入内证的状态,才思。
能进行内证实验。那么,这个心明怎么来?通过格物来,格物不是像宋明人说的穷究物
理,格物是要远离物欲(颜习斋"格物"是远尝释格物之"格"同"手格猛兽"之"格"意),这
是一种精神境界,只有获得了这个境界,才有可能进入内证的状态。这个知
"就是致境界。孔子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智。其实就是讲的
这个境界。《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
而后能得。"大家想一想,这个止,这个定,这个静,这个安,如果不"格物"行不行?你
不"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成天的物欲横流,想着这个股票要涨了,那个股票要跌了,
你能够止、定、静、安吗?不能的话,怎么能得?怎么致知?在道家那里,老子讲:"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损物、就是格物。
而格物在佛教里,则显然指的是远离一切戏论。所以,格物在儒、释、道里都有所指,
所指的层次虽然有差异,但大体的意义上是相近的,这个与宋明的认识显然是两码事。
要获得内证的能力,格物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这个条件不具备,或者弄错了,内证就
无从谈起。宋明人将格物作细微地分析讲,作穷究讲,仅此一途,已见他们不明内证,
已见他们没有实验了。所以,到现在我们就容易看清楚,为什么中医的有些问题我们不
容易弄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正视经典的价值?对中医的很多东西总是抱有怀疑,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少了内证这只眼睛。这实际上是造成我们认识障碍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要想对中医,特别是对中医的经典,获得一个比较公正的认识,首先得从思
想上扫清这个障碍。


posted on 2007-08-23 19:37 lovedday 阅读(702)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 博客园   IT新闻   BlogJava   知识库   博问   管理


公告

导航

统计

常用链接

随笔分类(178)

3D游戏编程相关链接

搜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