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享软件海外年获利至少15亿 作者不缺钱
2007-10-31 10:02作者:王恩斌出处:论坛整理责任编辑:still 共享软件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超过10年的历史。在这十余年中共享软件起起落落,但对于软件作者“钱”从来就不是问题。在这个看似不大的市场却隐藏着无数个潜力巨大的金矿,它们也正在被新一代的作者们挖掘出来。
据中国共享软件国际论坛发起者刘晖介绍,在国内成功的共享软件作者月平均收入已经超过1万美元,若是一个2-3人的团队,月收入则可以达到2-3万美元。这个收入足可以购买一辆进口的甲壳虫或者一辆国产的帕萨特。
共享软件的三次高潮
百度一下,上面有不少对于共享软件的定义,其中广泛被认可的是“先使用后付费”的方式销售的享有版权的软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原一次性付费的软件也开始使用“共享模式”。“其实应该说它现在更多的是一种以个人或者几个小团体为基础,根据生活实践或者工作实践遇到的问题而开发的应用软件。”中国共享软件国际论坛发起者刘晖说。
作为中国早一批的共享软件作者,刘晖经历着中国共享软件的三次高潮。他说,1996年的时候是共享软件的第一次高潮,第一拨都是非常专业的技术人员,他们是以技术见长产品非常好。第二拨不但是技术很好而且经营思路开始变得很活跃。他们开始发现新的商机。现在是第三波浪潮,相比以前的小型商业化,现在这些作者中已经少数人成为相当规模公司的老板,或许未来他们也将步入上市公司的行列。
“现在正是共享软件业新高度的形成时期,有人称为第三次浪潮。但和前两次不同,这次的情况更为复杂。之前走向海外共享软件作者继续在赚钱,但是它在整个市场上的比例在缩小。更多的共享软件作者通过捆绑一些插件赚钱。但这对共享软件的发展是杀鸡取卵做法。事实也证明它没走多远。”刘晖说。
1996年在中国共享软件兴起之初,由于都是技术出身的作者,他们做软件的做法非常单纯,就是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把开发出来的软件在网络上共享,那个时候人们没有想到要赚钱也不知道怎么赚钱。直到偶然间有人通过国际代理将共享软件卖到国外,共享软件作者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中国共享软件论坛中有有资深作者回忆道,九十年代末一个叫做晴窗中文大侠的外挂汉化软件,开创了中国共享软件“出口创汇”的先河。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周奕的人,他用写软件在海外赚的钱买了一两宝马,然后把照片放在互联网上,轰动一时,此后共享软件经历了一个相对辉煌的时间,这拨的人更多的走向海外了。
但到2002年共享软件进入一个低谷。越来越多的共享软件作者涌向海外市场,但这样早一批作者的利益就受到了影响。据当时共享软件作者回忆,那是“第一拨致富者”变得封闭起来,拒绝告诉后来者赚钱的渠道。之后的一年多整个共享软件市场几乎处于封闭状态,很多人都找不到方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刘晖想到要组织一个共享软件联盟,想让作者之间打开这个通道。
刘晖说,作为共享软件早一批的作者他始终觉得这个行业很有潜力,于是2003年他建立了一个QQ群,给他认识的一次朋友发了邮件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分享成功的经验,结果当时能容纳20人的QQ群一下子就满了,之后他又开了第二个、第三个QQ群,但还是不够用,最后因为沟通的需要他和朋友建立了共享软件论坛。
中国“知名(他们成功但极为低调)”共享软件作者吴太兵在回忆那段历史时说,和外国软件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不同,中国的共享软件作者间会相互拆台,通过恶性的价格竞争抢夺海外市场。“其实做好了大家都有钱赚,欧盟市场企业间更多的是一种协作的关系,这也是国外破解软件没有形成产业链的愿意之一吧。”共享软件作者章叶飞说。
共享软件每年出口15亿人民币
但其实全球共享软件的市场很大。据刘晖介绍,目前仅国内每年通过海外代理机构,出口到国外的共享软件每年营收就超过2亿美元(约15亿人民币),而这仅仅是国外共享软件市场的一个皮毛。“其实国内作者完全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赚到钱。在共享软件论坛上经常就会有人说,他们需要的软件没有人做。其实共享软件的作者从来就没有缺过钱”。“一年收入十几万美元的作者大有人在,只是他们都比较低调不愿意说。我虽然挣得不多,但是收入也还不错,更为重要的是我生活很自由,很快乐,平时还有时间做点别的生意。”章叶飞说。
“其实可供人们走的路很多,我觉得到现在共享软件作者间的沟通还很缺乏,在俄罗斯互共享软件论坛都会六七百人参加,在中国可能只有两三百人。而且沟通上也不像外国人那么开放。其实这么大的市场大家生存发展空间很大,方式很多。”刘晖的抱怨或许不无道理。
去年年底收购知名共享软件“优化大师”的成都共软网络科技CEO孙雨,便在今年放弃了一年500万的收入,做出“免费化”的道路。孙雨说:“如果在8年前(优化大师创立时)我们可以就做一些大胆的市场化运作,现在至少也是半个金山了(注:金山在今年10月香港上市)。”此时的成都共软网络已经是一家近百人的公司,孙雨也为自己定下了长远的规划,并把金山作为自己的目标。
而在共享软件领域像优化大师那样年收入数百万的企业,也并不是个例。有些企业甚至2002年、2003年才成立。
共享软件预谋上市
刘晖认为:第三拨共享软件作者,他们年轻是有技术,思路更灵活能够接受新事物,同时了解对海外市场。还有着很好的文笔懂市场和营销,更具备综合能力。
2003年才开始布局共享软件市场的吴太兵,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做软件不是自己关起门就搞得了的,一定要开阔视野有国际化思维。而且一定要有做把企业做大的想法。更要有要有忧患意识。对于第三拨共享软件作者,他们的思维已经非常国际化,公司运营的规模今非昔比。
吴太兵对腾讯科技表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软件市场已经没有界限了,即使占住中国市场企业也谈不上成功。如果软件企业不走出国门,在中国做得再大也是非常有限的。他举出富士康的例子——富士康当初大部分都是集中在深圳,现在全国各地到处有,而且现在到越南去了。所以资本家是哪里最便宜我就去哪里。目前吴太兵的万兴软件公司已经派遣员工到日本学习。作为这家130人企业的总经理,吴太兵已经思考到三年后的规模和营收,对于上市他也有了计划。
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沉浮后,中国共享软件有一次迎来了发展的高潮,虽然它依然有着自己的问题,但正如刘晖所言,第三拨共享软件作者更富有思想,看的更加长远。随着人们思维的开阔。
随着共享软件媒体化思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作者再次关注国内市场,这也为共享软件带来了客观的营收开辟了新的出路,同时也激发出作者们更高的热情。刘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企业对软件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他们对于付费意识也会越来越强,未来这个市场将会有着更大发展,未来也许数年内在这些共享软件中便会涌现出上市公司的老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