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lhost8080

知行合一,自强不息

 

高精度浮点数加法

     摘要: #include <iostream>#include <cstdlib>#include <string>using namespace std;char a[1000],b[1000],c[1000];/**//********************************************...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0-05-19 18:28 superKiki 阅读(142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后缀数组两种算法的分析比较

  【摘要】

  后缀数组是处理字符串的有力工具。后缀数组是后缀树的一个非常精巧的替代品,它比后缀树容易编程实现,能够实现后缀树的很多功能而时间复杂度也并不逊色,而且它比后缀树所占用的内存空间小很多。可以说,在信息学竞赛中后缀数组比后缀树要更为实用。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两种构造后缀数组的方法,重点介绍如何用简洁高效的代码实现,并对两种算法进行了比较。第二部分介绍后缀数组在各种类型题目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字】

  字符串,后缀,后缀数组,名次数组,基数排序,

  【正文】

一、后缀数组的实现

  本节主要介绍后缀数组的两种实现方法:倍增算法(Doubling Algorithm)和DC3算法(Difference Cover),并对两种算法进行了比较。可能有的读者会认为这两种算法难以理解,即使理解了也难以用程序实现。本节针对这个问题,在介绍这两种算法的基础上,还给出了简洁高效的代码。其中倍增算法只有25行,DC3算法只有40行。

1.1、基本定义

  子串:字符串S的子串r[i..j],i≤j,表示r串中从i到j这一段,也就是顺次排列r[i],r[i+1],...,r[j]形成的字符串。

  后缀:后缀是指从某个位置i开始到整个串末尾结束的一个特殊子串。字符串r的从第i个字符开始的后缀表示为Suffix(i),也就是Suffix(i)=r[i..len(r)]。

  大小比较:关于字符串的大小比较,是指通常所说的“字典顺序”比较,也就是对于两个字符串u、v,令i从1开始顺次比较u[i]和v[i],如果u[i]=v[i]则令i加1,否则若u[i]<v[i]则认为u<v,u[i]>v[i]则认为u>v(也就是v<u),比较结束。如果i>len(u)或者 i>len(v)仍比较不出结果,那么若len(u)<len(v)则认为u<v,若 len(u)=len(v)则认为u=v,若len(u)>len(v)则 u>v。

  从字符串的大小比较的定义来看,S的两个开头位置不同的后缀 u和v进行比较的结果不可能是相等,因为 u=v的必要条件len(u)=len(v)在这里不可能满足。

  后缀数组:后缀数组SA是一个一维数组,它保存1..n的某个排列SA[1],SA[2],……,SA[n],并且保证 Suffix(SA[i])<Suffix(SA[i+1]),1≤i<n。也就是将S的n个后缀从小到大进行排序之后把排好序的后缀的开头位置顺次放入SA中。

  名次数组:名次数组Rank[i]保存的是Suffix(i)在所有后缀中从小到大排列的“名次”。

  简单的说,后缀数组是“排第几的是谁?”,名次数组是“你排第几?”。容易看出,后缀数组和名次数组为互逆运算。如图1所示。

  设字符串的长度为n。为了方便比较大小,可以在字符串后面添加一个字符,这个字符没有在前面的字符中出现过,而且比前面的字符都要小。在求出名次数组后,可以仅用O(1)的时间比较任意两个后缀的大小。在求出后缀数组或名次数组中的其中一个以后,便可以用O(n)的时间求出另外一个。任意两个后缀如果直接比较大小,最多需要比较字符n次,也就是说最迟在比较第n个字符时一定能分出“胜负”。

1.2、倍增算法

  倍增算法的主要思路是:用倍增的方法对每个字符开始的长度为2k的子字符串进行排序,求出排名,即rank值。k从0开始,每次加1,当2k大于n以后,每个字符开始的长度为2k的子字符串便相当于所有的后缀。并且这些子字符串都一定已经比较出大小,即rank值中没有相同的值,那么此时的rank值就是最后的结果。每一次排序都利用上次长度为2k-1的字符串的rank值,那么长度为2k的字符串就可以用两个长度为2k-1的字符串的排名作为关键字表示,然后进行基数排序,便得出了长度为2k的字符串的rank值。以字符串“aabaaaab”为例,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其中x、y是表示长度为2k的字符串的两个关键字。

  具体实现:

   

 int wa[maxn],wb[maxn],wv[maxn],ws[maxn];

    
int cmp(int *r,int a,int b,int l)
    {
return r[a]==r[b]&&r[a+l]==r[b+l];}

    
void da(int *r,int *sa,int n,int m)
    {
        
int i,j,p,*x=wa,*y=wb,*t; 
        
for(i=0;i<m;i++) ws[i]=0
        
for(i=0;i<n;i++) ws[x[i]=r[i]]++
        
for(i=1;i<m;i++) ws[i]+=ws[i-1]; 
        
for(i=n-1;i>=0;i--) sa[--ws[x[i]]]=i; 
        
for(j=1,p=1;p<n;j*=2,m=p) 
        { 
            
for(p=0,i=n-j;i<n;i++) y[p++]=i; 
            
for(i=0;i<n;i++if(sa[i]>=j) y[p++]=sa[i]-j; 
            
for(i=0;i<n;i++) wv[i]=x[y[i]]; 
            
for(i=0;i<m;i++) ws[i]=0
            
for(i=0;i<n;i++) ws[wv[i]]++
            
for(i=1;i<m;i++) ws[i]+=ws[i-1]; 
            
for(i=n-1;i>=0;i--) sa[--ws[wv[i]]]=y[i]; 
            
for(t=x,x=y,y=t,p=1,x[sa[0]]=0,i=1;i<n;i++
                x[sa[i]]
=cmp(y,sa[i-1],sa[i],j)?p-1:p++
        } 
        
return
    }

  待排序的字符串放在r数组中,从r[0]到r[n-1],长度为n,且最大值小于m。为了函数操作的方便,约定除r[n-1]外所有的r[i]都大于0,r[n-1]=0。函数结束后,结果放在sa数组中,从sa[0]到sa[n-1]。

  函数的第一步,要对长度为1的字符串进行排序。一般来说,在字符串的题目中,r的最大值不会很大,所以这里使用了基数排序。如果r的最大值很大,那么把这段代码改成快速排序。代码:

    for(i=0;i<m;i++) ws[i]=0;
    for(i=0;i<n;i++) ws[x[i]=r[i]]++;
    for(i=1;i<m;i++) ws[i]+=ws[i-1];
    for(i=n-1;i>=0;i--) sa[--ws[x[i]]]=i;

  这里x数组保存的值相当于是rank值。下面的操作只是用x数组来比较字符的大小,所以没有必要求出当前真实的rank值。

  接下来进行若干次基数排序,在实现的时候,这里有一个小优化。基数排序要分两次,第一次是对第二关键字排序,第二次是对第一关键字排序。对第二关键字排序的结果实际上可以利用上一次求得的sa直接算出,没有必要再算一次。代码:

    for(p=0,i=n-j;i<n;i++) y[p++]=i;
    for(i=0;i<n;i++) if(sa[i]>=j) y[p++]=sa[i]-j;

  其中变量j是当前字符串的长度,数组y保存的是对第二关键字排序的结果。然后要对第一关键字进行排序,代码:

    for(i=0;i<n;i++) wv[i]=x[y[i]];
    for(i=0;i<m;i++) ws[i]=0;
    for(i=0;i<n;i++) ws[wv[i]]++;
    for(i=1;i<m;i++) ws[i]+=ws[i-1];
    for(i=n-1;i>=0;i--) sa[--ws[wv[i]]]=y[i];

  这样便求出了新的sa值。在求出sa后,下一步是计算rank值。这里要注意的是,可能有多个字符串的rank值是相同的,所以必须比较两个字符串是否完全相同,y数组的值已经没有必要保存,为了节省空间,这里用y数组保存rank值。这里又有一个小优化,将x和y定义为指针类型,复制整个数组的操作可以用交换指针的值代替,不必将数组中值一个一个的复制。代码:

    for(t=x,x=y,y=t,p=1,x[sa[0]]=0,i=1;i<n;i++)
    x[sa[i]]=cmp(y,sa[i-1],sa[i],j)?p-1:p++;

  其中cmp函数的代码是:

    int cmp(int *r,int a,int b,int l)
    {return r[a]==r[b]&&r[a+l]==r[b+l];}

  这里可以看到规定r[n-1]=0的好处,如果r[a]=r[b],说明以r[a]或r[b]开头的长度为l的字符串肯定不包括字符r[n-1],所以调用变量r[a+l]和r[b+l]不会导致数组下标越界,这样就不需要做特殊判断。执行完上面的代码后,rank值保存在x数组中,而变量p的结果实际上就是不同的字符串的个数。这里可以加一个小优化,如果p等于n,那么函数可以结束。因为在当前长度的字符串中,已经没有相同的字符串,接下来的排序不会改变rank值。例如图1中的第四次排序,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对上面的两段代码,循环的初始赋值和终止条件可以这样写:

    for(j=1,p=1;p<n;j*=2,m=p) {…………}

  在第一次排序以后,rank数组中的最大值小于p,所以让m=p。

  整个倍增算法基本写好,代码大约25行。

  算法分析:

  倍增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比较容易分析。每次基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排序的次数决定于最长公共子串的长度,最坏情况下,排序次数为logn次,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1.3、DC3算法

  DC3算法分3步:

  (1)、先将后缀分成两部分,然后对第一部分的后缀排序。

  将后缀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后缀k(k模3不等于0),第二部分是后缀k(k模3等于0)。先对所有起始位置模3不等于0的后缀进行排序,即对suffix(1),suffix(2),suffix(4),suffix(5),suffix(7)……进行排序。做法是将suffix(1)和suffix(2)连接,如果这两个后缀的长度不是3的倍数,那先各自在末尾添0使得长度都变成3的倍数。然后每3个字符为一组,进行基数排序,将每组字符“合并”成一个新的字符。然后用递归的方法求这个新的字符串的后缀数组。如图3所示。在得到新的字符串的sa后,便可以计算出原字符串所有起始位置模3不等于0的后缀的sa。要注意的是,原字符串必须以一个最小的且前面没有出现过的字符结尾,这样才能保证结果正确(请读者思考为什么)。

  (2)、利用(1)的结果,对第二部分的后缀排序。

  剩下的后缀是起始位置模3等于0的后缀,而这些后缀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字符加上一个在(1)中已经求出 rank的后缀,所以只要一次基数排序便可以求出剩下的后缀的sa。

  (3)、将(1)和(2)的结果合并,即完成对所有后缀排序。

  这个合并操作跟合并排序中的合并操作一样。每次需要比较两个后缀的大小。分两种情况考虑,第一种情况是suffix(3*i)和suffix(3*j+1)的比较,可以把suffix(3*i)和suffix(3*j+1)表示成:

suffix(3*i)   = r[3*i]   + suffix(3*i+1)
suffix(3*j+1) = r[3*j+1] + suffix(3*j+2)

  其中 suffix(3*i+1)和 suffix(3*j+2)的比较可以利用(2)的结果快速得到。第二种情况是 suffix(3*i)和 suffix(3*j+2)的比较,可以把 suffix(3*i)和suffix(3*j+2)表示成:

suffix(3*i)   = r[3*i]   + r[3*i+1] + suffix(3*i+2)  
suffix(3*j+2) = r[3*j+2] + r[3*j+3] + suffix(3*(j+1)+1)

  同样的道理,suffix(3*i+2)和 suffix(3*(j+1)+1)的比较可以利用(2)的结果快速得到。所以每次的比较都可以高效的完成,这也是之前要每 3个字符合并,而不是每 2个字符合并的原因。

  具体实现:

   

 #define F(x) ((x)/3+((x)%3==1?0:tb))
    
#define G(x) ((x)<tb?(x)*3+1:((x)-tb)*3+2) 
    
int wa[maxn],wb[maxn],wv[maxn],ws[maxn]; 
    
int c0(int *r,int a,int b) 
    {
return r[a]==r[b]&&r[a+1]==r[b+1]&&r[a+2]==r[b+2];} 
    
int c12(int k,int *r,int a,int b) 
    {
if(k==2return r[a]<r[b]||r[a]==r[b]&&c12(1,r,a+1,b+1); 
    
else return r[a]<r[b]||r[a]==r[b]&&wv[a+1]<wv[b+1];} 
    
void sort(int *r,int *a,int *b,int n,int m) 
    { 
        
int i; 
        
for(i=0;i<n;i++) wv[i]=r[a[i]]; 
        
for(i=0;i<m;i++) ws[i]=0
        
for(i=0;i<n;i++) ws[wv[i]]++
        
for(i=1;i<m;i++) ws[i]+=ws[i-1]; 
        
for(i=n-1;i>=0;i--) b[--ws[wv[i]]]=a[i]; 
        
return
    }
    
void dc3(int *r,int *sa,int n,int m)
    {
        
int i,j,*rn=r+n,*san=sa+n,ta=0,tb=(n+1)/3,tbc=0,p; 
        r[n]
=r[n+1]=0
        
for(i=0;i<n;i++if(i%3!=0) wa[tbc++]=i; 
        sort(r
+2,wa,wb,tbc,m); 
        sort(r
+1,wb,wa,tbc,m); 
        sort(r,wa,wb,tbc,m); 
        
for(p=1,rn[F(wb[0])]=0,i=1;i<tbc;i++
        rn[F(wb[i])]
=c0(r,wb[i-1],wb[i])?p-1:p++
        
if(p<tbc) dc3(rn,san,tbc,p); 
        
else for(i=0;i<tbc;i++) san[rn[i]]=i;
        
for(i=0;i<tbc;i++if(san[i]<tb) wb[ta++]=san[i]*3
        
if(n%3==1) wb[ta++]=n-1
        sort(r,wb,wa,ta,m); 
        
for(i=0;i<tbc;i++) wv[wb[i]=G(san[i])]=i; 
        
for(i=0,j=0,p=0;i<ta && j<tbc;p++
        sa[p]
=c12(wb[j]%3,r,wa[i],wb[j])?wa[i++]:wb[j++]; 
        
for(;i<ta;p++) sa[p]=wa[i++]; 
        
for(;j<tbc;p++) sa[p]=wb[j++]; 
        
return
    }

  各个参数的作用和前面的倍增算法一样,不同的地方是r数组和sa数组的大小都要是3*n,这为了方便下面的递归处理,不用每次都申请新的内存空间。函数中用到的变量:

    int i,j,*rn=r+n,*san=sa+n,ta=0,tb=(n+1)/3,tbc=0,p;

  rn数组保存的是(1)中要递归处理的新字符串,san数组是新字符串的sa。变量ta表示起始位置模3为0的后缀个数,变量tb表示起始位置模3为1的后缀个数,已经直接算出。变量tbc表示起始位置模3为1或2的后缀个数。先按(1)中所说的用基数排序把3个字符“合并 ”成一个新的字符。为了方便操作,先将r[n]和r[n+1]赋值为0。

  代码:

    r[n]=r[n+1]=0;
    for(i=0;i<n;i++) if(i%3!=0) wa[tbc++]=i;
    sort(r+2,wa,wb,tbc,m);
    sort(r+1,wb,wa,tbc,m);
    sort(r,wa,wb,tbc,m);

  其中sort函数的作用是进行基数排序。代码:

    void sort(int *r,int *a,int *b,int n,int m)
    {
        int i;
        for(i=0;i<n;i++) wv[i]=r[a[i]];
        for(i=0;i<m;i++) ws[i]=0;
        for(i=0;i<n;i++) ws[wv[i]]++;
        for(i=1;i<m;i++) ws[i]+=ws[i-1];
        for(i=n-1;i>=0;i--) b[--ws[wv[i]]]=a[i];
        return;
    }

  基数排序结束后,新的字符的排名保存在 wb数组中。

  跟倍增算法一样,在基数排序以后,求新的字符串时要判断两个字符组是否完全相同。代码:

    for(p=1,rn[F(wb[0])]=0,i=1; i<tbc;i++)
    rn[F(wb[i])]=c0(r,wb[i-1],wb[i])?p-1:p++;

  其中 F(x)是计算出原字符串的 suffix(x)在新的字符串中的起始位置,c0函数是比较是否完全相同,在开头加一段代码:

    #define F(x) ((x)/3+((x)%3==1?0:tb))
    inline int c0(int *r,int a,int b)
    {return r[a]==r[b]&&r[a+1]==r[b+1]&&r[a+2]==r[b+2];}

  接下来是递归处理新的字符串,这里和倍增算法一样,可以加一个小优化,如果p等于tbc,那么说明在新的字符串中没有相同的字符,这样可以直接求出san数组,并不用递归处理。代码:

    if(p<tbc) dc3(rn,san,tbc,p);
    else for(i=0;i<tbc;i++) san[rn[i]]=i;

  然后是第(2)步,将所有起始位置模3等于0的后缀进行排序。其中对第二关键字的排序结果可以由新字符串的sa直接计算得到,没有必要再排一次。代码:

    for(i=0;i<tbc;i++) if(san[i]<tb) wb[ta++]=san[i]*3;
    if(n%3==1) wb[ta++]=n-1;
    sort(r,wb,wa,ta,m);
    for(i=0;i<tbc;i++) wv[wb[i]=G(san[i])]=i;

  要注意的是,如果n%3==1,要特殊处理suffix(n-1),因为在san数组里并没有suffix(n)。G(x)是计算新字符串的suffix(x)在原字符串中的位置,和F(x)为互逆运算。在开头加一段:

    #define G(x) ((x)<tb?(x)*3+1:((x)-tb)*3+2)。

  最后是第(3)步,合并所有后缀的排序结果,保存在sa数组中。代码:

    for(i=0,j=0,p=0;i<ta && j<tbc;p++)
    sa[p]=c12(wb[j]%3,r,wa[i],wb[j])?wa[i++]:wb[j++];
    for(;i<ta;p++) sa[p]=wa[i++];
    for(;j<tbc;p++) sa[p]=wb[j++];
   
  其中c12函数是按(3)中所说的比较后缀大小的函数,k=1是第一种情况,k=2是第二种情况。代码:

    int c12(int k,int *r,int a,int b)
    {if(k==2) return r[a]<r[b]||r[a]==r[b]&&c12(1,r,a+1,b+1);
    else return r[a]<r[b]||r[a]==r[b]&&wv[a+1]<wv[b+1];}

  整个DC3算法基本写好,代码大约40行。

  算法分析:

  假设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f(n)。容易看出第(1)步排序的时间为O(n)(一般来说,m比较小,这里忽略不计),新的字符串的长度不超过2n/3,求新字符串的 sa的时间为f(2n/3),第(2)和第(3)步的时间都是 O(n)。所以

f(n) = O(n) + f(2n/3)
f(n) ≤ c×n + f(2n/3)
f(n) ≤ c×n + c×(2n/3) + c×(4n/9) + c×(8n/27) + …… ≤ 3c×n
所以 f(n) = O(n)

  由此看出,DC3算法是一个优秀的线性算法。

1.4、倍增算法与DC3算法的比较

  从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编程复杂度和实际效率等方面对倍增算法与DC3算法进行比较。

  时间复杂度:

  倍增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DC3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从常数上看,DC3算法的常数要比倍增算法大。

  空间复杂度:

  倍增算法和DC3算法的空间复杂度都是O(n)。按前面所讲的实现方法,倍增算法所需数组总大小为6n,DC3算法所需数组总大小为10n。

  编程复杂度:

  倍增算法的源程序长度为 25行,DC3算法的源程序长度为 40行。

  实际效率:

  测试环境:NOI-linux Pentium(R) 4 CPU 2.80GHz

  
  (不包括读入和输出的时间,单位:ms)

  从表中可以看出,DC3算法在实际效率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倍增算法容易实现,DC3算法效率比较高,但是实现起来比倍增算法复杂一些。对于不同的题目,应当根据数据规模的大小决定使用哪个算法。

二、后缀数组的应用

  本节主要介绍后缀数组在各种类型的字符串问题中的应用。各题的原题请见附件二,参考代码请见附件三。

2.1、最长公共前缀

  这里先介绍后缀数组的一些性质。

  height数组:定义height[i]=suffix(sa[i-1])和suffix(sa[i])的最长公共前缀,也就是排名相邻的两个后缀的最长公共前缀。那么对于j和k,不妨设rank[j]<rank[k],则有以下性质:

  suffix(j)和suffix(k)的最长公共前缀为height[rank[j]+1],height[rank[j]+2],height[rank[j]+3],……,height[rank[k]]中的最小值。

  例如,字符串为“aabaaaab”,求后缀“abaaaab”和后缀“aaab”的最长公共前缀,如图4所示:

  那么应该如何高效的求出height值呢?

  如果按height[2],height[3],……,height[n]的顺序计算,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O(n2)。这样做并没有利用字符串的性质。定义h[i]=height[rank[i]],也就是suffix(i)和在它前一名的后缀的最长公共前缀。

  h数组有以下性质:

h[i]≥h[i-1]-1

  证明:

  设suffix(k)是排在suffix(i-1)前一名的后缀,则它们的最长公共前缀是h[i-1]。那么suffix(k+1)将排在suffix(i)的前面(这里要求h[i-1]>1,如果h[i-1]≤1,原式显然成立)并且suffix(k+1)和suffix(i)的最长公共前缀是h[i-1]-1,所以suffix(i)和在它前一名的后缀的最长公共前缀至少是h[i-1]-1。按照h[1],h[2],……,h[n]的顺序计算,并利用h数组的性质,时间复杂度可以降为O(n)。

  具体实现:

  实现的时候其实没有必要保存h数组,只须按照h[1],h[2],……,h[n]的顺序计算即可。代码:

    int rank[maxn],height[maxn];
    void calheight(int *r,int *sa,int n)
    {
        int i,j,k=0;
        for(i=1;i<=n;i++) rank[sa[i]]=i;
        for(i=0;i<n;height[rank[i++]]=k)
        for(k?k--:0,j=sa[rank[i]-1];r[i+k]==r[j+k];k++);
        return;
    }

  例1:最长公共前缀

  给定一个字符串,询问某两个后缀的最长公共前缀。

  算法分析:

  按照上面所说的做法,求两个后缀的最长公共前缀可以转化为求某个区间上的最小值。对于这个RMQ问题(如果对RMQ(Range Minimum Query)问题不熟悉,请阅读其他相关资料),可以用O(nlogn)的时间先预处理,以后每次回答询问的时间为O(1)。所以对于本问题,预处理时间为O(nlogn),每次回答询问的时间为O(1)。如果RMQ问题用O(n)的时间预处理,那么本问题预处理的时间可以做到O(n)。

2.2、单个字符串的相关问题

  这类问题的一个常用做法是先求后缀数组和 height数组,然后利用 height数组进行求解。

2.2.1、重复子串

  重复子串:字符串R在字符串L中至少出现两次,则称R是L的重复子串。

  例2:可重叠最长重复子串

  给定一个字符串,求最长重复子串,这两个子串可以重叠。

  算法分析:

  这道题是后缀数组的一个简单应用。做法比较简单,只需要求height数组里的最大值即可。首先求最长重复子串,等价于求两个后缀的最长公共前缀的最大值。因为任意两个后缀的最长公共前缀都是height数组里某一段的最小值,那么这个值一定不大于height数组里的最大值。所以最长重复子串的长度就是height数组里的最大值。这个做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

  例3:不可重叠最长重复子串(pku1743)

  给定一个字符串,求最长重复子串,这两个子串不能重叠。

  算法分析:

  这题比上一题稍复杂一点。先二分答案,把题目变成判定性问题:判断是否存在两个长度为k的子串是相同的,且不重叠。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利用height数组。把排序后的后缀分成若干组,其中每组的后缀之间的height值都不小于k。例如,字符串为“aabaaaab”,当 k=2时,后缀分成了 4组,如图5所示。

  容易看出,有希望成为最长公共前缀不小于k的两个后缀一定在同一组。然后对于每组后缀,只须判断每个后缀的sa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是否不小于k。如果有一组满足,则说明存在,否则不存在。整个做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本题中利用 height值对后缀进行分组的方法很常用,请读者认真体会。

  例4:可重叠的 k次最长重复子串(pku3261)

  给定一个字符串,求至少出现k次的最长重复子串,这k个子串可以重叠。

  算法分析:

  这题的做法和上一题差不多,也是先二分答案,然后将后缀分成若干组。不同的是,这里要判断的是有没有一个组的后缀个数不小于k。如果有,那么存在k个相同的子串满足条件,否则不存在。这个做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

2.2.2、子串的个数

  例5:不相同的子串的个数(spoj694,spoj705)

  给定一个字符串,求不相同的子串的个数。

  算法分析:

  每个子串一定是某个后缀的前缀,那么原问题等价于求所有后缀之间的不相同的前缀的个数。如果所有的后缀按照suffix(sa[1]),suffix(sa[2]),suffix(sa[3]),……,suffix(sa[n])的顺序计算,不难发现,对于每一次新加进来的后缀suffix(sa[k]),它将产生n-sa[k]+1个新的前缀。但是其中有height[k]个是和前面的字符串的前缀是相同的。所以suffix(sa[k])将“贡献”出n-sa[k]+1-height[k]个不同的子串。累加后便是原问题的答案。这个做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

2.2.3、回文子串

  回文子串:如果将字符串L的某个子字符串R反过来写后和原来的字符串R一样,则称字符串R是字符串L的回文子串。

  例6:最长回文子串(ural1297)

  给定一个字符串,求最长回文子串。

  算法分析:

  穷举每一位,然后计算以这个字符为中心的最长回文子串。注意这里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回文子串的长度为奇数,二是长度为偶数。两种情况都可以转化为求一个后缀和一个反过来写的后缀的最长公共前缀。具体的做法是:将整个字符串反过来写在原字符串后面,中间用一个特殊的字符隔开。这样就把问题变为了求这个新的字符串的某两个后缀的最长公共前缀。如图6所示。

  这个做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如果RMQ问题用时间为O(n)的方法预处理,那么本题的时间复杂度可以降为O(n)。

2.2.4、连续重复子串

  连续重复串:如果一个字符串L是由某个字符串S重复R次而得到的,则称L是一个连续重复串。R是这个字符串的重复次数。

  例7:连续重复子串(pku2406)

  给定一个字符串L,已知这个字符串是由某个字符串S重复R次而得到的,求R的最大值。

  算法分析:

  做法比较简单,穷举字符串S的长 k,然后判断是否满足。判断的时候,先看字符串L的长度能否被k整除,再看suffix(1)和suffix(k+1)的最长公共前缀是否等于n-k。在询问最长公共前缀的时候,suffix(1)是固定的,所以RMQ问题没有必要做所有的预处理,只需求出height数组中的每一个数到height[rank[1]]之间的最小值即可。整个做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

  例8:重复次数最多的连续重复子串(spoj687,pku3693)

  给定一个字符串,求重复次数最多的连续重复子串。

  算法分析:

  先穷举长度L,然后求长度为L的子串最多能连续出现几次。首先连续出现1次是肯定可以的,所以这里只考虑至少2次的情况。假设在原字符串中连续出现2次,记这个子字符串为S,那么S肯定包括了字符r[0],r[L],r[L*2],r[L*3],……中的某相邻的两个。所以只须看字符r[L*i]和r[L*(i+1)]往前和往后各能匹配到多远,记这个总长度为K,那么这里连续出现了K/L+1次。最后看最大值是多少。如图7所示。

  穷举长度L的时间是n,每次计算的时间是n/L。所以整个做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n/1+n/2+n/3+……+n/n)=O(nlogn)。

2.3、两个字符串的相关问题

  这类问题的一个常用做法是,先连接这两个字符串,然后求后缀数组和height数组,再利用height数组进行求解。

2.3.1、公共子串

  公共子串:如果字符串L同时出现在字符串A和字符串B中,则称字符串L是字符串A和字符串B的公共子串。

  例9:最长公共子串(pku2774,ural1517)

  给定两个字符串A和B,求最长公共子串。

  算法分析:

  字符串的任何一个子串都是这个字符串的某个后缀的前缀。求A和B的最长公共子串等价于求A的后缀和B的后缀的最长公共前缀的最大值。如果枚举A和B的所有的后缀,那么这样做显然效率低下。由于要计算A的后缀和B的后缀的最长公共前缀,所以先将第二个字符串写在第一个字符串后面,中间用一个没有出现过的字符隔开,再求这个新的字符串的后缀数组。观察一下,看看能不能从这个新的字符串的后缀数组中找到一些规律。以A=“aaaba”,B=“abaa”为例,如图8所示。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height值中的最大值就是答案呢?不一定!有可能这两个后缀是在同一个字符串中的,所以实际上只有当suffix(sa[i-1])和suffix(sa[i])不是同一个字符串中的两个后缀时,height[i]才是满足条件的。而这其中的最大值就是答案。记字符串A和字符串B的长度分别为|A|和|B|。求新的字符串的后缀数组和height数组的时间是O(|A|+|B|),然后求排名相邻但原来不在同一个字符串中的两个后缀的height值的最大值,时间也是O(|A|+|B|),所以整个做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A|+|B|)。时间复杂度已经取到下限,由此看出,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算法。

2.3.2、子串的个数

  例10:长度不小于k的公共子串的个数(pku3415)

  给定两个字符串A和B,求长度不小于k的公共子串的个数(可以相同)。

  样例1:

  A=“xx”,B=“xx”,k=1,长度不小于k的公共子串的个数是5。

  样例2:

  A =“aababaa”,B =“abaabaa”,k=2,长度不小于k的公共子串的个数是22。

  算法分析:

  基本思路是计算A的所有后缀和B的所有后缀之间的最长公共前缀的长度,把最长公共前缀长度不小于k的部分全部加起来。先将两个字符串连起来,中间用一个没有出现过的字符隔开。按height值分组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快速的统计每组中后缀之间的最长公共前缀之和。扫描一遍,每遇到一个B的后缀就统计与前面的A的后缀能产生多少个长度不小于k的公共子串,这里A的后缀需要用一个单调的栈来高效的维护。然后对A也这样做一次。具体的细节留给读者思考。

2.4、多个字符串的相关问题

  这类问题的一个常用做法是,先将所有的字符串连接起来,然后求后缀数组和height数组,再利用height数组进行求解。这中间可能需要二分答案。

  例11:不小于k个字符串中的最长子串(pku3294)

  给定n个字符串,求出现在不小于k个字符串中的最长子串。

  算法分析:

  将n个字符串连起来,中间用不相同的且没有出现在字符串中的字符隔开,求后缀数组。然后二分答案,用和例3同样的方法将后缀分成若干组,判断每组的后缀是否出现在不小于k个的原串中。这个做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例12:每个字符串至少出现两次且不重叠的最长子串(spoj220)

  给定n个字符串,求在每个字符串中至少出现两次且不重叠的最长子串。

  算法分析:

  做法和上题大同小异,也是先将n个字符串连起来,中间用不相同的且没有出现在字符串中的字符隔开,求后缀数组。然后二分答案,再将后缀分组。判断的时候,要看是否有一组后缀在每个原来的字符串中至少出现两次,并且在每个原来的字符串中,后缀的起始位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否不小于当前答案(判断能否做到不重叠,如果题目中没有不重叠的要求,那么不用做此判断)。这个做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

  例13:出现或反转后出现在每个字符串中的最长子串(PKU3294)

  给定n个字符串,求出现或反转后出现在每个字符串中的最长子串。

  算法分析:

  这题不同的地方在于要判断是否在反转后的字符串中出现。其实这并没有加大题目的难度。只需要先将每个字符串都反过来写一遍,中间用一个互不相同的且没有出现在字符串中的字符隔开,再将n个字符串全部连起来,中间也是用一个互不相同的且没有出现在字符串中的字符隔开,求后缀数组。然后二分答案,再将后缀分组。判断的时候,要看是否有一组后缀在每个原来的字符串或反转后的字符串中出现。这个做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三、结束语

  后缀数组是字符串处理中非常优秀的数据结构,是一种处理字符串的有力工 具,在不同类型的字符串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应该掌握好后缀数组这种数据结构,并且能在不同类型的题目中灵活、高效的运用。本文希望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点关于后缀数组的参考资料。对于前面所写的实现方法和各题的解答,如果读者有更好的做法,也欢迎读者与作者联系。

参考文献

  [1] 刘汝佳,《算法艺术与信息学竞赛》,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许智磊,IOI2004国家集训队论文《后缀数组》
  [3] 周源,2005年信息学国家集训队作业《线性后缀排序算法》

posted @ 2010-05-15 01:47 superKiki 阅读(563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DP问题不完全总结

1.   按状态类型分
写在前面:

从状态类型分,并不表示一题只从属于一类。其实一类只是一种状态的表示方法。可以好几种方法组合成一个状态,来解决问题。

1.1. 编号(长度)动态规划
共性总结

本类的状态是基础的基础,大部分的动态规划都要用到它,成为一个维。

一般来说,有两种编号的状态:

状态(i)表示前i个元素决策组成的一个状态。

状态(i)表示用到了第i个元素,和其他在1到i-1间的元素,决策组成有的一个状态。

题库

a)       最长不下降子序列

以一元组(i)作为状态,表示第i个作为序列的最后一个点的时候的最长序列。于是很容易想到O(n2)得算法。但本题可合理组织状态,引入一个单调的辅助数组,利用单调性二分查找,优化到O(nlogn)。关于优化详见优化章。

一些问题可将数据有序化,转化成本题。

              应用:

拦截导弹(NOIP99 Advance 1) 就是原题。

Beautiful People (sgu199),要将数据有序化:其中一个权作为第一关键字不下降排列,另一个权作为第二关键字不上升。

              Segment (ural 1078),将线段的左端点有序化就可以了。

b)      LCS

状态(i,j),表示第1个字符串的第i位,与第2个字符串的第j位匹配,得到的最长的串。若有多个串要LCS,则加维,即几个串就几个维。我也将此题归入路径问题。

c)      花店橱窗布置(IOI99)

              见路径问题。

1.2. 区间动态规划
共性总结

       本类问题与下一章的划分问题的决策的分割点无序交集比较大(占本类问题的30%)。

题库

a)       石子合并

              见划分问题

b)      模版匹配(CEOI01,Patten)

              这题特殊的地方是状态的值是一个集合而不是一个数。

c)      不可分解的编码(ACM World Final 2002)

d)      Electric Path(ural1143)

e)       邮局(IOI2000 Day2 1)

若状态表示的思路从第i个村庄可以从属于哪个邮局,无最优子结构。转变一个方向:第k个邮局可以“控制”一个区间的村庄[i,j]。于是方程就显然了:

              f(k,i,j)=min{f(k-1,p,i-1)+w(i,j)}(k-1<=p<=i-1)

              S(i) 为村庄i到原点的距离。

              w(i,j)=min{k| Sum{|S(k)-S(p)|}(i<=p<=j)}(i<=k<=j) 找到[i,j]间最好的一个邮局点。

       不过可以发现Sum{|S(k)-S(p)|是单调的,所以取中位数就可以了。即上式中k的取值范围只有floor((i+j)/2), ceil((i+j)/2)两个。Floor是下取整。Ceil是上取整。这样每次转移时间降到O(1)。

注意到是区间连续的,即(p,i-1) 和(i, j) 中的 i-1, i是连续的,所以空间可以降维:f(i,j)表示放前i个邮局到前j个村庄的最优值。

              f(i,j)=min{f(i-1,p-1)+w(p,j)}(i-1<=p<=j-1}

              e(i,j) 为当f(i,j)到达最优值时的p.

              通过证明四边形不等式,得到e(i,j)<=e(i,j+1)<=e(i+1,j+1)

              决策数量又少了一个数量级。

1.3. 坐标动态规划
共性总结

之后的一些问题,状态是由坐标维与其他的维组成。本类与划分问题(是2维或多维的坐标系的划分)与路径问题的交集占本类问题中大多数。

题库

a)       棋盘分割(NOI99 4)

主要是将公式变形,变形后的公式很容易看出方程。

状态是由2个坐标组成的4元组(x1,y1)(x2,y2),表示一个子棋盘。这有点像之前的区间动态规划,只不过是将1维转2维。

后见路径问题。

1.4. 数轴动态规划
共性总结


       题库

a)       01背包

              应用:

       装箱问题(NOIP01 Trade 4)

就是原题。

值币分割

              可利用方程的性质,空间降1维。

币值可重复的值币分割(pku1742, Problem F LouTianCheng’s Contest in POJ)

使用左右法在定位上加速。

另给状态加一个属性last,记录上一次剩下的可用的同币值硬币数(利用了当前转移是唯一前驱的特点)。

b)      取火柴问题(sgu153 Playing with matches)

             

c)      Stone Pile(ural1005 Stone Pile)

d)      公路巡逻(CTSC2000)

 

1.5. 5.树型动态规划
共性总结

1) 动态规划的顺序

一般按照后序遍历的顺序,即处理完儿子再处理当前节点,才符合树的子结构的性质。

2) 多叉树转换为二叉树

由于要分配附加维到各个节点,而分配附加维是个划分问题,若还是按当前节点到各个儿子节点分配,则成了一个整数划分问题,O(n­2)。所以要把多叉树转换为二叉树,这样才能按动态规划的方式只决策当前点的分配问题, O(n­)。

3) 加当前点的选或不选的常数维

              加此维解决的是后效性问题。

……………………

4) 在将边信息转成树时的技巧

将读入的边分裂成2条边,将这2条边关联起来(就是找到一条边,另一条边的编号就知道)。用前向星表示法表示边(按起点有序),以后用边的时候,用了一条边打不可用标志,也将关联边打不可用标志。这样可以保证O(n)的时间完成信息处理,而且在父节点找儿子的过程中带来很大的方便。

5) 复杂度

树型动态规划复杂度基本上是O(n);若有附加维m,则是O(nm)。

题库

a)       选课(CTSC97-3)

              由于要分配课程数,所以要多叉树转换为二叉树。

b)      贪吃的九头龙(NOI02-3)

              若小头数大于1的话,则让不同的小头吃一段树枝的2个端点。

              这样就把问题转化成:附加维是大头吃的个数,当前点由不由大头吃的常数维的动态规划。由于涉及划分问题,所以要多叉树转换为二叉树。

c)      求树的质心(sgu134 Centroid)

给出一棵边不带权的树,求点,使得去掉此点后,剩下的最大的连通子图的顶点数最小.

d)      求树中的点最远距离最近。

给出一棵边带权的树,求树中的点,使得此点到树中的其他结点的最远距离最近。

Computer Network (sgu149)

Computer Net (ural1056)

1.6. 集合动态规划(状态压缩)
共性总结

1)      数据特殊性

              给出的数据在某一个或几个维度上一般具有比较小的范围(可以枚举一类的状态)。

              一个枚举的状态是一个集合。

2)      编码

由于集合中元素个数的不定性或范围大,直接开数组存,不好索引数组(编程复杂度太高),所以要将集合编码。

利用数据的可枚举性,将枚举的状态(集合)编码。一般来说码值的范围要很小(尽量排除无用的码值,如炮兵:当前格和上格存在炮兵的情况是非法的,可以排除)。

规定编码的码值代表的意思,要尽量规定好维护的码值。(如炮兵:当前格存在炮兵的用2,上格存在炮兵用1。这样下一层的规划时,只要码值-1即可)。

有时候可以直接利用编码的顺序动态规划,因为这时编码已经是拓补有序。如TSP问题当前已选点集合的状态的前驱的编码的值一定比当前的编码的值小。

3)      状态压缩

对有限阶段的放置情况,行走情况编码(其实质也是放置的集合或行走路线的集合),这样的编码,也有人谓之:“状态压缩”。此类题以“炮兵阵地”为典型,进行扩展。

题库

a)       购物(IOI95-2)

              可将每种物品按5进制编码。(5为每种物品数的上限)

       由于物品数的上限为5,比较小,也可直接开数组存。

b)      Roger游戏任务一(CTSC98 Day2 4)

              一个正方体在一个方格内的状态只有24种,而且可以通过顶面和前面来表示,这样用3维的状态(x,y,p)就可以解决,p为1到24种状态中的一种。

c)      TSP问题

观察一下TSP的搜索过程: for (x in 未选点) TSP(x)

即当前路的最后一个节点为x,现在要选择下一个节点y,而y要在未选点的集合中。若未选点或已选点的集合已确定,则后效性消除。可以DP。状态为令X为当前路的已选点的集合(含i),当前路的最后一个节点为i。2元组(X,i)为经过已选点的集合X到节点i的最短长度。将X编码即可。

注意:并没有因为动态规划将问题从NP类带到P类。

应用: DNA Laboratory(Problem B,TU-Darmstadt Programming Contest 2004)

将每个串的交迭部分求出,就可以将问题专成TSP

但要输出字典序最小的,则需要注意DP顺序。

有具体的报告。

d)      炮兵阵地

十分经典,详见报告。

应用:

Another Chocolate Maniac(sgu132) 类似炮兵的做法的最值,只不过是求最小值,麻烦点。

Hardwood floor(sgu131) 类似炮兵的做法的统计

Little Knights(sgu225) 类似炮兵的做法的统计,数据量太大要const

Little Kings(sgu223) 类似炮兵的做法的统计

Bugs公司(CEOI 2002) 类似炮兵的做法的最值

1.7. 利用动态规划思想求最值,编号(循环变量)的迭代
共性总结

       要利用上次的一些运算“剩下”的循环变量作当前循环的边界,主要在于找出一种决策顺序,使之成立。

题库

a)       奶牛浴场

      

b)      Communication System

将数据有序化, 从大到小枚举带宽, 每次可利用上次处理的结果Min, 来决策当前状态。称作迭代, 或就是一种动态规划。

(zju1409, Problem C Tehran 2002 Iran Nationwide Internet Programming Contest)

1.8. 记忆化搜索
题库

a)       Magic Trick (Problem G, TU-Darmstadt Programming Contest 2004)


2.   按转移方式分
2.1. 存在性
递推

1)01统计(CTSC99 1)

2)卡特兰数

circle(sgu130)

       3)鹰蛋

2.2. 求一系列的分割(合并)点(划分问题)
2.2.1.    决策的分割点有序
共性总结

a)       有序性

              每次决策的点的编号是有序的,即要按决策的顺序输出分割点的编号的话,编号是有序的,满足分割点的编号按升序排列。

b)      方程一般形式

              f(n,m)=optimize{f(k,m-1)+w(k+1,n)}

              (n,m)表示从1到n个点中划分为m个部分的最优值;k为决策的分割点,即第m个部分为k+1到n;这里optimize可以为max,min。

题库

a)       整数划分

常应用在将一个权分配给一定的小分割块,如:将大堆的石子分成一定的小堆,小堆可为空,大堆要分完。有时应用在树型动态规划(二叉转多叉)中。

b)      乘积最大(NOIP00 Advance 2)

              就是按上面的一般式的方程做。


2.2.2.          决策的分割点无序
共性总结

a)       无序性

       每次决策的点的编号是无序的,即要按决策的递归顺序输出分割点的编号的话,编号是无序的。

b)      方程一般形式

       f(i,j)=optimize{f(i,k-1)+f(k+1,j)}+w(i,j)

       (i,j)表示从i到j的范围内选取一个分割点k的最优值,子问题是分割点左边(i,k-1)和右边(k+1,j)的点的范围的最优值;这里optimize可以为max,min。

       方程很类似2叉树的性质。

c)      四边形不等式

此类的问题,有些可用四边形不等式优化。见优化章。

题库

a)       石子合并(NOI95 2)

经典,详见报告。

可用四边形不等式优化成O(n2)

其实还可以用类似堆的数据结构在O(nlogn)的时间内完成,但这就不是动态规划了。

应用:

构造最优二叉排序树(CTSC96 2)


b)      多边形(IOI98)

这题值的正负号处理要注意,乘法运算,由于符号的加入,使原本的正的最优解,一下变成负的。

c)      加分二叉树(NOIP03 Advance 3)

方程就是一般式,转移的函数:w(i,j)=sum(i,k-1)*sum(k+1,j)+d(k)。由于w(i,j)不满足凸单调性,所以不能用四边形不等式优化。

d)      括号序列(Problem B, NEERC 2001)

       这题的分割点不是一个元素,而是元素间的一条线。

       主要的思维方式是从递归定义。

2.3. 路径问题
共性总结

a)       行走方向决定阶段性

有规定源点与终点。每次行走方向都有一定的规定,使原点到终点的所有路径形成无环有向图。

b)      多源或多汇

当多源或多汇时,应该加维,使得每个源,都有一个路径的状态与之对应。如有n个源的网格类问题,常常转态是(x1,y1)(x2,y2)…(xn,yn)。但是源太多的话,空间上不允许,可以降问题转成网络流问题。

c)      双向动态规划

由于有规定源点与终点,可以双向动态规划,但要考虑效果好不好,理论上是比原来少1/2,但有时由于可用于决策的状态较少,效果就不错了。

d)      决策稀疏性

就是所谓走法,若对于一个状态,它的前驱或者后继数很少(从无环有向图角度,就是入度或出度少),称决策稀疏。

e)       状态稀疏性

就是很多状态是没有用的,如排列的LCS,状态为2维的(x,y),但对于一个x只有一个y是有效个。所以实质上状态数还是线形的。

本类一些技巧性的东西较多,在题库中具体说明。

题库

a)       方格取数(NOIP00 advance 4)

       (x1,y1)(x2,y2)

       对角线空间优化

b)      花店橱窗布置(IOI99)

      

       我对本题有个小改造:若花瓶无序,如何做,有序指:对于花束i<花束j, 花束i对应的花瓶编号<花束j对应的花瓶编号。那么这样就是一个NP问题了,可用后面的基于状态压缩的动态规划解决。


3.   动态规划的优化
3.1. 迭代
3.2. 四边形
3.3. 凸性的优化

    最主要的未总结,给出相关的题与已有的报告(自己或他人的)

posted @ 2010-05-09 13:06 superKiki 阅读(129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RMQ问题与LCA问题

     摘要: topcoder上关于RMQ问题的精彩讲解http://www.topcoder.com/tc?module=Static&d1=tutorials&d2=lowestCommonAncestor一、区间最小/ 最大查询(Range Minimum/Maximum Query) :RMQ 问题 RMQ作为学习Suffix Array的基本知识之一,我想在写SA总结之前写下这一部分的...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0-05-08 12:11 superKiki 阅读(262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最短公共祖先(多个短字符串)

/*==================================================*\
 | 最短公共祖先(多个短字符串)
| pku 1699  pku 3192  pku 1795
\*==================================================*/
首先用一个数组save[i][j]来保存第j个串加在第i个串之后,第i个串所
增加的长度,比如alba  bacau,把bacau加在alba后alba所增加的长度
就为3.我们采用搜索的策略,以每一个串为第一个串进行搜索
for(i=1;i<=n;i++)dfs(i)//以第i个串为第一个串进行搜索。
剪枝:主要是在搜索过程中,当前面一些串的长度比当前已经找到的min还
大的话就剪去该枝。 

posted @ 2010-05-05 15:54 superKiki 阅读(394)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最短公共祖先(两个长字符串)

/*==================================================*\
| 最短公共祖先(两个长字符串)
| The shortest common superstring of 2 strings S1 and S2 is
| a string S with|the minimum number of characters which
| contains both S1 and S2 as a sequence of consecutive
| characters. HDU 1841
\*==================================================*/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 = 1000010
char  a[2][N];  int  fail[N]; 
inline 
int max(int a, int b) return ( a > b ) ? a : b; } 
int kmp(int &i, int &j, char* str, char* pat)

    
int  k; 
    memset(fail, 
-1sizeof(fail)); 
    
for (i = 1; pat[i]; ++i)
    

        
for (k=fail[i-1]; k>=0 && pat[i]!=pat[k+1]; 
            k
=fail[k]); 
            
if (pat[k + 1== pat[i]) fail[i] = k + 1
    }
 
    i 
= j = 0
    
while( str[i] && pat[j] )
    

        
if( pat[j] == str[i] ) 
            
++i, ++j; 
        
else if(j == 0)
            
++i;//第一个字符匹配失败,从 str下个字符开始 
        else 
            j 
= fail[j-1]+1;     
    }
 
    
if( pat[j] )
        
return -1
    
else 
        
return i-j; 
}
 

int main(void)

    
int  T; 
    scanf(
"%d\n"&T); 
    
while( T-- )
    

        
int  i, j, l1=0, l2=0
        gets(a[
0]); gets(a[1]); 
        
int len1 = strlen(a[0]), len2 = strlen(a[1]), val; 
        val 
= kmp(i, j, a[1], a[0]); // a[1]在前 
        if( val != -1 ) 
            l1 
= len1; 
        
else
        

            
//printf("i:%d, j:%d\n", i, j); 
            if( i == len2 && j-1 >= 0 && a[1][len2-1== a[0][j-1] ) 
                l1 
= j; 
        }
 
        val 
= kmp(i, j, a[0], a[1]); // a[0]在前 
        if( val != -1 ) l2 = len2; 
        
else
        

            
//printf("i:%d, j:%d\n", i, j); 
            if( i == len1 && j-1 >= 0 && a[0][len1-1== a[1][j-1] ) 
                l2 
= j; 
        }
 
        
// printf("l1:%d, l2:%d\n", l1, l2); 
        printf("%d\n", len1+len2-max(l1, l2)); 
    }
 
    
return 0
}

posted @ 2010-05-05 15:40 superKiki 阅读(45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字符串匹配-KMP算法

     摘要: KMP算法是一种改进的字符串匹配算法,由D.E.Knuth与V.R.Pratt和J.H.Morris同时发现,因此人们称它为克努特—莫里斯—普拉特操作(简称KMP算法)。 这周的数据结构课讲的是串,本以为老师会讲解KMP算法的,谁知到他直接略过了...没办法只能自己研究,这一琢磨就是3天,期间我都有点怀疑自己的智商...不过还好昨天半夜终于想明白了个中缘由,总结一些我认为有助于理解的关键点好了....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0-04-24 02:03 superKiki 阅读(414)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二分查找树-BST

     摘要:   #include <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class Node{public:        Node()        { ...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0-04-23 00:14 superKiki 阅读(614)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5页: 1 2 3 4 5 

导航

统计

常用链接

留言簿

随笔档案

文章分类

我的好友

一些常去的网站

搜索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