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zheng's cppblog

『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鼠标旋转!』 http://www.cnblogs.com/twzheng

  C++博客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聚合  :: 管理 ::
  136 随笔 :: 78 文章 :: 353 评论 :: 0 Trackbacks

闲说明太祖朱元璋

         清顺治10年正月的一天,顺治皇帝向满汉大学士范文程,额色黑,宁完我,陈名夏提问:”自汉高以下,明代以前,何帝为优?”大家回答:”汉高,文帝,光武,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倶属贤君.”清世祖又问:”此数君者,又孰优?”陈名夏说:”唐太宗似过之.”清世祖却说:”岂独唐太宗.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清世祖再三提到的明太祖洪武皇帝就是本文所要介绍的.
  
  这位开大明200余年江山的明太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他不如汉高豁达大度,不及光武儒者气象,没有魏武的文学修为,不具有唐宗的贵族气质,宋祖的宽厚仁慈,更不若康熙的博学多才.但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却打败了各路豪杰,最后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不能不让人折服.而朱元璋成功的关键,就是他具有出众的才能,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对一个开国君主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方面,恰恰是朱元璋的强项.
  
  明太祖鉴于元末皇帝大权旁落,地方上军阀割据.在制定明朝的政治制度方面,花了一番大气力.先是从地方上着手改革,设置省级军事机构,洪武3年六月,陕西,北平,山西分别设行都督府以统当地卫所,行都督府不属行省而直属中央大都督府.这是行省军政分离的初步常识.同年十二月,罢三省行都督府.分置燕山,青州,太原,河南,西安,江西,武昌,杭州等八都卫指挥使司,在各省形成行省------府县,都卫--------卫所两大平行系统,分别对中央的中书省和大都督府负责.几乎在同时,中央御史台在各省的派出提刑按察司也相继地方化.为此,洪武三年七月规定了行省,军政,刑名按劾三权分立的省级体制结构.洪武八年十月,改都卫为都司.九年六月,改行省为布政使司,从而标志着以地方分权为目的的明初地方政体改革的结束.
  
  在中央,明太祖利用消灭胡惟庸集团的机会,废中书省,升六部,并告诫子孙不得再恢复丞相,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朱元璋通过在中央和地方上的一系列变革,大胆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应当说明祖的这些措施,确实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这个制度也确实有它的合理性,承继明朝的清朝也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它保证了中央即使是个昏碌的君主,也能控制住地方.象汉唐那样.中央不稳,地方就会坐大的局面是不可能了.但同时它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地方上的权力被限制得特别死,确实威胁不到中央了,但象汉唐那样,一个军阀或是一个节度使凭借一镇实力就能打败北方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的情况,在明朝也不可能了.这种举国体制在国家强盛的时候,自然可以击败蒙古,交趾,但在国力衰落后,对俺带和建州也只能无可奈何.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和南京的福王政权被消灭后,南明先后拥立了几个藩王,但因为200多年来,地方上一直被限制得特别死,一直处于无权状态,结果被清各个击败.中央一完,地方也跟着崩溃了((其实这种情况在明初的靖难时,已经预演了一次,只不过因为是老朱家自己的内战,所以才被人忽视了),当然这种结局是朱元璋当初无法想到的.
  
  和政治才能相比,朱元璋的军事才能也毫不逊色,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右者,其次朱元璋。明太祖身经百战,可谓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著名的鄱阳湖大战,以少胜多,战败陈友谅,另外,《明史。太祖本纪一》庚申,召诸将议北征。太祖曰:“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遇春对曰:“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势也。”太祖曰:“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籓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诸将皆曰善。在这里明太祖亲自制定战略,他的军事才能显示得淋漓尽致。毛太祖说的朱元璋军事才能不如李世民,但我认为两相比较,朱在战略和水战方面强过李世民,而战术和骑兵方面显然李更好。而且朱也没有象永乐和康熙那样亲率大军深入蒙古内地(虽然他也有这种机会),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明太祖的正统观念特别强,他完全是以那种最正统的封建忠,孝,仁义,礼观念要求和衡量别人。比如说,他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认为自己的父母当年也是元朝的臣民,受过其恩养。对待敌人他也能正确对待,如福建的割据势力陈有定,始终忠于元朝,不肯降明,最后被明太祖擒杀,按今人的观点,陈肯定属于汉*,阻挠国家统一的罪人,但朱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陈是元朝的忠臣,应该肯定,并予以厚葬。朱元璋攻打集庆,元将福寿自杀,朱将福礼葬,后来福的儿子当了明朝的官,在胡惟庸案中,坐了胡党,胡党死了两万多人,但明太祖认为福的儿子是忠臣之后,因此免死充军。对待投降过来的人,明太祖虽然加以利用,但骨子里瞧不起,如危素,一次见明太祖,他说,老臣危素见驾。明太祖说,我以为是文天祥来了呢。狠狠地羞辱了危素,后来又找个理由把他贬出京城。明朝消灭盘据巴蜀的明昇夏政权,夏将丁世珍被手下小卒杀死,小卒前来邀功,明祖认为,为人奴杀人主不该提倡,所以不予封赏。另外,明太祖讨伐张士诚时,他的檄文里好多条张的罪状是不忠于元朝,所以我一直不认为朱的行为是民族解放,而仅仅是改朝换代。
  
  而明太祖的正统思想在国家方面的体现就是朝贡国体制,就是以大国自居,让四夷来进贡。当然为了显示大国气度,回赠朝贡国的礼品,远远多于对方贡献的,这是厚往薄来。而且,贡使在中国期间,还可以拍卖自己带来的货物,享受免税的待遇。那些小国当然都愿意来朝贡了。这种大国行为,经济压力却很大。后来的明朝统治者为什么规定五年一贡,十年一贡,而且还严格限制贡使的人数,就是经济负担过重。土木之变和嘉靖年间的倭寇骚扰沿海。最初的起因都是因为来朝贡的人数太多,带的东西也多,明朝只好压价,比如日本人带来卖的刀,以前明朝政府花几十文买一把,现在数量太多,只好降为几文钱,激起了多方不满,于是强买强卖,最后酿成武装冲突,其实很大的原因都在朱元璋的朝贡国制度。
  
  即使是皇位继承人方面,朱也是满脑子正统思想,完全按照封建嫡长制立嗣,长子朱标死后,没有立别的儿子,而是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文,后人质疑朱为何不立燕王,但朱棣排行第四,前面还有秦晋二王(明太祖非常不喜欢那俩儿子)不可能越次立燕。所以他只能立孙而不传子,这又是正统思想在做怪。
  
  关于朱元璋的心理,用保守加变态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实行海禁,寸板不得下海,闭关自守的始作俑者就是明太祖,后来永乐时,郑和下西洋,朱棣都不敢违背祖训接触海禁,而只是声称放宽海禁。对比汉唐宋元的对外开放,明祖所为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退步。至于有人说明朝的皇帝喜欢科技,别的明帝暂且不论,但朱元璋对那些“奇技淫巧”是出了名的不感兴趣。以上这些也体现了农民的保守性吧。
  
  至于说朱元璋的变态心理,首先对待功臣上,晚年的明太祖对文官和武将都不信任,胡蓝党案杀死了几万人。而冯胜和傅友德之死,连《明史》都语焉不详,让后人都不能不发指。另外,对待隐居,不出什的人,明太祖以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来即杀之。明太祖对待隐士的所为,不如刘秀和康熙远矣。到是和那位与光武一争天下的公孙述在求贤方面有一比(请不来,就给人家送毒药)。最后说说明初的文字狱,明天祖鉴于张士诚因为起名字被读书人变相辱骂(张九四非常礼敬读书人,因为自己没有名字,让人帮起,结果人家帮他起名为士诚,但《论语》里有士,诚小人也),所以朱对文人写的东西格外挑剔,明太祖因为当过和尚,又参加过红巾军,所以对贼,盗,僧这些文字特别敏感,因表笺中“则”与“贼”似、“生”与“僧”近、“道”嫌于“盗”等,被猜忌成性的朱元璋诛杀的有: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福州府学训导林伯憬、桂林府学训导蒋质、德安府学训导吴宪、常州府学训导蒋镇、陈州府学训导周冕、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亳州府学训导林云……
  
  因诗被诛杀的有:一和尚写谢恩诗“金盘苏合来殊城,玉碗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下赐,自惭无德颂陶唐”,朱元璋说“殊”为“歹朱”,杀之;一个叫一初的和尚写诗“见说炎州进翠衣,网罗一日遍东西。羽毛亦足为身累,那得秋林静处栖”,一个叫止庵的和尚写诗“新筑西园小草堂,热时无处可乘凉。池塘六月由来浅,林木三年未得长。欲净身心频扫地,爱开窗户不杀香。晚风只有溪南柳,又畏蝉声闹夕阳”都被朱元璋认为是在讽刺法网太密而丧生。一日,朱元璋见寺院墙壁上有咏布袋佛的诗“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毕竟有收还有放,放宽些子也何妨”,朱氏恼怒,“尽诛寺僧”。诗人高启写诗“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朱元璋认为是在讽刺自己,借故把他杀了。张尚礼写诗“庭院沉沉昼漏清,闭门春草共愁生。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被“下蚕室死”。陈养浩有诗“城南有嫠妇,夜夜哭征夫”,被“投之于水”。中国不愧为诗国。多少士大夫因诗丧命,还有人前赴后继地写。他们的才智不是用在制度建设上,而是用诗来回避或隐喻现实,表现自己的雕虫小技式的创造性。可惜,诗人再聪明,也躲不过蛮横无理的屠刀。孙贲为凉国公蓝玉的藏画题过诗,于是被斥为蓝党处斩,临刑前他咏前人诗“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朱元璋得知后,指责监斩使:他写有这样的好诗,为什么不报告,却把他杀了?于是,朱氏下令杀了监斩使。朱元璋还得摆出爱诗爱才的样子。
  
  至于说廷杖,侮辱大臣这些和文字狱比起来,就算不了什么了。
  
  作为一个集明君和暴君于一身的皇帝,明太祖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明清两代对他评价极高。《明史。地理志》明太祖奋起淮右,首定金陵,西克湖、湘,东兼吴、会,然后遣将北伐,并山东,收河南,进取幽、燕,分军四出,芟除秦、晋,讫於岭表。最后削平巴、蜀,收复滇南。禹迹所奄,尽入版图。近古以来,所未有也。
  
  明朝当代人总愿意把他和汉高祖相比,但是说他比刘邦的成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成化,弘治年间的学者谢铎说明太祖有超过前代帝王之功者,共5件事:“攘克夷狄,收复诸夏也;肇基南服,统一天下也;威加胜国,锋刃不交也;躬至创业,临御最久也;申明祖训,家法最严也。”著名的史学家王世贞称汉高祖之功过汤武,洪武帝之功胜过尧舜;“夫汉高之功,一世功也;高帝(明太祖)之功,万世功也。”明末陈于陛更为具体的指出:“太祖虽得天下易于汉高(我不同意此点),而经理太平之业,几百倍有三焉:”其一,高祖不数年而卒,太祖三十年,纤悉具备,无以加矣;其二,汉高虽承秦火,大抵因袭秦敝,太祖扫胡元而复帝王之制;其三,高祖犹有诸臣,太祖无辅相,自圣心神画者独多也。”(这个也不赞成,明祖手下,文有李,刘,武有徐常)
  
  清朝的皇帝对他评价更高,除了文首提到的清世祖,清圣祖康熙也说,朕观《明史》,洪武,永乐都是有道明君,据《东华录》记载,清圣祖下江南时,经过明孝陵,一次是他让抬辇的人从侧门进,随从们以为抬辇的人弄错,后来才知道是皇命。一次是在坟茔前路过时,圣祖亲自下辇,步行而过。而清高宗对明太祖更是恭敬,南巡时亲自祭拜明孝陵,并行三拜九叩的大礼。以乾隆的自负性格,能对一个人如此恭敬,显然是佩服到了极点。清朝皇帝如此礼敬明太祖,其一是清的典章制度和治国方略都学习于明,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其次就是争取人望,崇礼明朝皇帝,以换取民众的支持。
  
  和明太祖一样,以匹夫起事夺取天下的只有两汉二祖,明祖比汉高强,但逊色于光武。明祖和光武的个人才能都比较出众,在才能上都强于汉高。但明祖不如光武的地方是,光武13年统一中国,明祖用了16年(虽然明祖有陈友谅这样的劲敌,但明祖的手下素质也要强于光武的班底)这是其一,第二明祖杀戮太重,也不若光武,最主要的是两个人交换下历史时代,光武到元末,他才能出众,也一定能成大业,但朱元璋到东汉初年就不行了,农民出身(豪强肯定不支持你,东汉初已经开始讲门第了)又不姓刘,所以很难成功。当然朱可借鉴的历史很多,所以有很多方面处理得确实比刘秀好。
  
  因为李世民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开国皇帝,所以在开国皇帝中才能加成就的排名,第一汉光武,第二明太祖。虽然我对明祖的才能非常佩服,但实在难以说喜欢他。

posted on 2007-08-28 11:23 谭文政 阅读(553)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所属分类: 兴趣爱好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 博客园   IT新闻   BlogJava   博问   Chat2DB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