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80386处理器工作在保护模式和虚拟8086模式的时候,可以使用全部32根地址线访问4 GB大的内存。段地址加偏移地址的计算方法显然无法覆盖这么大的范围。但计算一下就可以发现,实际上和8086同样的限制已经不复存在,因为80386所有的通用寄存器都是32位的,2的32次方相当于4G,所以用任何一个通用寄存器来间接寻址,不必分段就已经可以访问到所有的内存地址。
2,内存分页管理只能在保护模式下才可以实现,实模式不支持分页机制。但不管在哪种模式下,所有寻址指令使用的都是线性地址,程序不用关心数据最后究竟存放在物理内存的哪个地方。
3,Windows系统一般在硬盘上建立大小为物理内存两倍左右的交换文件(文件名在Windows 9x下为Win386.swp,Windows NT下为PageFile.sys)用做虚拟内存。利用80386处理器的内存分页机制,交换文件在寻址上可以很方便地作为物理内存使用。只需在真正访问到的时候将硬盘文件的内容读入物理内存,然后重新将线性地址映射到这块物理内存就可以了。同样道理,被执行的可执行文件也不必真正装入内存,只要在页表中建立映射关系,以后到真正访问到的时候再调入物理内存。(win32的是不用关心物理地址的,它直接映射到线性地址,和实模式不同,实模式直接映射到物理地址)
4,由此可以引出Win32编程中几个很重要的概念:
● 每个应用程序都有自己的4 GB的寻址空间。该空间可存放操作系统、系统DLL和用户DLL的代码,它们之中有各种函数供应用程序调用。再除去其他的一些空间,余下的是应用程序的代码、数据和可以分配的地址空间。
● 不同应用程序的线性地址空间是隔离的。虽然它们在物理内存中同时存在,但在某个程序所属的时间片中,其他应用程序的代码和数据没有被映射到可寻址的线性地址中,所以是不可访问的。从编程的角度看,程序可以使用4 GB的寻址空间,而且这个空间是“私有”的。
● DLL程序没有自己“私有”的空间。它们总是被映射到其他应用程序的地址空间中,当做其他应用程序的一部分运行。原因很简单,如果它不和其他程序同属一个地址空间,应用程序该如何调用它呢?
5,正因为如此,Windows操作系统干脆为用户程序“安排好了一切”。具体表现在为用户程序的代码段、数据段和堆栈段全部预定义好了段描述符。这些段的起始地址为0,限长为ffffffff,所以用它们可以直接寻址全部的4 GB地址空间。程序开始执行的时候,CS,DS,ES和SS都已经指向了正确的描述符,在整个程序的生命周期内,程序员不必改动这些段寄存器,也不必关心它们的值究竟是多少(实际上,想改也改不了)。
所以对Win32汇编程序来说,整个源程序中竟然可以不用出现段寄存器的身影。这在DOS汇编编程中是不可想像的。回顾本节开头提出的问题,答案是:并不是Win32汇编源代码用不到段寄存器,而是用户在使用中不必去关心段寄存器
6,在保护模式下,中断或异常处理往往从用户代码切换到操作系统代码中执行。由于保护模式下的代码有优先级之分,因此出现了从优先级低的应用程序转移到优先级高的系统代码中的问题,如果优先级低的代码能够任意调用优先级高的代码,就相当于拥有了高优先级代码的权限。为了使高优先级的代码能够安全地被低优先级的代码调用,保护模式下增加了“门”的概念。“门”指向某个优先级高的程序所规定的入口点,所有优先级低的程序调用优先级高的程序只能通过门重定向,进入门所规定的入口点。这样可以避免低级别的程序代码从任意位置进入优先级高的程序的问题。保护模式下的中断和异常等服务程序也要从“门”进入,80386的门分为中断门、自陷门和任务门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