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氏
一、姓氏源流
来(Lái 来)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是汤王后后裔。据《路史》载:“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又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史记·殷本纪赞》等籍所载,来氏源出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东南,一说在河南荥阳东),其后遂以封地名郲为姓,后因避难去邑为来姓。
2、出自子性,为大禹的裔孙契之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尚书》和《诗经》等载,大禹之后契为子姓,他的后代被分封到各国,就以国名为姓了,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
3、出自莱姓,为商朝莱侯的后代,以祖上爵号为氏。商朝时,莱侯曾与太公争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后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一作唐,在今山东省鱼台东),遂有莱氏,后去草头作来姓,称为来氏。
二、迁徙分布
(部分)来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候,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
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
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瑨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来氏受姓,早于我
国宋代的《百家姓》,它虽然被摒于《百家姓》之外,但是来氏后裔遍布世界,许多著名姓氏书都备载来氏渊源。
大量的史料表明,来氏系出于殷人玄鸟之裔,他以王侯将相世系蝉联。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黄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样,是我国的华夏族的“子姓”。来氏
历经战国、秦朝。齐国时有来章,楚国有来英。西汉时的来歙,因征陇蜀有功,封为征羌侯。三国时的来敏,官典学校尉。来军为羌维参军。隋朝的来护儿官至泉州
刺史。唐朝来恒为中黄门侍郎,来济为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宋代有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来子时,字以中,绍兴初授袁州通判兼
劝农营田事,他的孙子来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来氏南迁萧山定居长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使南宋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嘉泰二年
(1202年),萧山始祖来廷绍,出任绍兴府事。渡西陵时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萧山祗园寺僧舍,葬在萧山湘湖方家坞……(余略,另见下第2楼详细介
绍)。来姓望居江都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吴州为扬州;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平阳郡(三国魏置,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历史名人
来
歙:字君叔,东汉初将领。南阳新野(今属河南省)人。建武二年(26年),以劝汉中王刘嘉归刘秀之功,拜太中大夫。数次出使陇西,说服隗嚣附汉,因功拜中
郎将。八年春,率2000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今陕西省陇县西北)、回中(今甘肃省华亭西南)至略阳(今庄浪西南),斩守将金梁。复坚守数月,抵御隗嚣
大军的攻击,在陇西之战中战功卓著。十年秋,统率冯异等五将扫荡隗嚣余党,攻破落门(今武山洛门),灭隗氏割据集团。又率盖延等将击羌人于五溪(今陇西县
西),斩首数千,获牛羊万余头。开仓赈饥,安定陇右。十一年六月,与盖延、马成等率军大败公孙述部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今徽县西北)、下辨(今成县西
北),正拟乘胜入蜀,被环安遣人刺杀于军中。
来
周:约明万历、崇祯间人。擅画山水,构图简洁,萧疏闲逸,意境清远,墨色秀雅,画风远学宋、元,近学杜琼,受“吴门派”影响。传世作品有万历十五年
(1587年)作《山水图》轴,金笺,墨笔,纵51.3厘米,横31厘米,款署:“丁亥春月上浣,为公篪二兄画。来周。”现藏常熟市博物馆。
来护儿:字崇善,隋人大将军。本为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南)人,为东汉中郎将来歙的十八世孙。曾祖来成为北魏新野县侯,后降于梁,迁居广陵,遂以此为
家。祖父来嶷,历任步兵校尉、秦郡太守、长宁县侯。父亲来法敏,为陈朝海陵令。来护儿年幼而孤,这世母吴氏收养。吴氏对来护儿抚养教育,待其甚好。来护儿
“幼而卓诡,好立奇节”,初读《诗经》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羔裘豹饰,孔武有力”时。舍书而叹道:“大丈夫在世当如是,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安能
区区专事笔砚也!”同辈人惊其言而壮其志。长大后,来护儿更是“雄略秀出志气英进。涉猎书史,不为章句学。”
来廷绍:字继先,号平山,原籍河南鄢陵县,为萧山长河来氏之祖。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那时,南宋王朝苟安于江南,当权者终日沉
湎于声色,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原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廷绍……“幼负奇才,忠愤激烈”,常念祖宗之耻未雪,时时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号思洛子,但
壮志未酬而身先死。
来廷绍曾结识比自己年长8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陈亮,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多次促陈诣阙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纳,而“朝廷恶其切
直”。自此以后,廷绍晦迹读书,志益奋激。绍熙四年(1193年)和陈亮同中进士,当时的士大夫都说:“来、陈俱登第,恢复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陈亮未及
上任而卒,使廷绍失去了亲密战友。欣慰的是,两年后,廷绍又结识了大词人辛弃疾。
来知德:明代蜀人(1525-1604),专研《易经》,自中举后即隐居万县求溪山中,达30年,生活于“不庐不扇,忘食忘忧”的状态中,著有《省觉录》
《省事录》《理学辨疑》等,尤以《周易集注》十六卷更为著名,来知德著此书先后经29年,成为易学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来氏易”之说。
来集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名容,号集之,字元成,浙江萧山人。明崇祯十二年(1939年)南京国子监贡生。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曾任安
庆府推官、兵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等职。左良玉掳掠烧杀无辜时,正值任安庆府推官,曾前往劝阻。弘光朝、马士英欲招为门下,固辞不就。入清后隐居不仕。康
熙七年(1668年),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仍隐居不出。隐居时潜心著述,因傍依倘湖,人称倘湖先生。一生著述较多,有《读易隅通》、《易图亲见》、《春
秋志在》、《倘湖文案》、《倘湖诗全》、《南行偶笔》、《南行载笔》等。戏剧作品有杂剧《两纱》和《秋风三叠》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江都郡:西周初期,今江苏省扬州一带称邗国,后属吴、越、楚。秦统一中国后,改设广陵县。汉时先后属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为
广陵郡、广陵县、南兖州、东广州、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称扬州。大业元年(605年),改扬州为江都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称邗州。武德
九年(626年)复称扬州。后升为大都督府、淮南道节度使驻地。天宝元年(742年)又改扬州为广陵郡。乾元元年(758年),改称扬州。天复二年
(902年)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改扬州为江都府。南唐元元年(937年)改江都府为扬州府。宋时,扬州先后隶属于淮南道、淮南路、淮南东
路。高宗南渡驻跸扬州,作过一年多的“行在”(临时首都)。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称淮海府,4年后更名维扬府,5年后复名扬州府,均为江都县治。
明、清沿袭至中华民国。1949年1月,始称扬州市(县级),另置江都县。1983年3月,扬州市改为省辖市,辖泰州、仪征、兴化、高邮、泰兴、靖江、江
都、泰县、宝应、邗江10个县(市)和广陵区、郊区2个区。1996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泰州、姜堰、兴化、泰兴、靖江等5个县级市从扬州市划出。
平阳郡:三国时属魏,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10县;西晋时仍为平阳郡,辖12县。309
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7郡20县;北魏神鹿元年
(428年)始筑白马城(即今山西省临汾城),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528年)改
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
2、堂号
来姓的主要堂号有:“会宗堂”等。
====================================================================
【来姓宗祠通用对联】
〖来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商代;
望出平阳。
——佚名撰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来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
〖来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隋荣公光前耀后;
汉节侯忧国忘家。
——佚名撰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江都人来护儿,字崇善,随杨素转战东南沿海,历官大将军、泉州刺史。大业年间,率师渡海攻打高丽卑奢城,因功进左翊卫大将军,封荣国公。下联
典指东汉新野人来歙,字君叔,随光武帝刘秀破隗嚣,击公孙述,屡立战功,忧国忘家,忠孝彰著,由中郎将赠征羌侯,死后谥节。
敌畏荣公六郎将;
人喜阳仲十卷诗。
——佚名撰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光禄大夫虎贲郎将来整,江都人,是荣国公来护儿之子。骁勇善战,所向无敌。敌歌道:“不怕官军千万乘,只怕荣公第六郎。”下联典指明代进士、诗人、江西右布政使来复,字阳仲,三原人。诗文援笔立就。著述存诗集十余卷。
-----------------------------------------------------------------
〖来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劾势被谗,太祖私幸其第;
平陈立业,开府特表其功。
——佚名撰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佥都御史来恭,正色立朝,弹劾不避权势。有谗恭者,太祖私幸第。见夫人纺棉,恭锄莱,遂诛谗而益重恭。下联典指隋代大将军来护儿,字崇善,江都人。以平陈功,进位上开府,后积功封荣国公。
====================================================================
附录:【来姓典故、趣事】
〖孝子来五魁〗
来五魁,字德祥,萧山长河人氏,明朝太医院医士,人称“孝子”。
一天,五魁母亲染病,想吃梨。当时没有梨买,他就过江到杭州采办。傍晚,他买到梨,飞奔出城,直到江边。那知白浪滔天,船工均不敢摆渡。五魁心急如焚,仰天长叹,泪流满面。
这时,岸边一位白眉毛、白胡子的老船工,解下船缆说:“来来来,有这样的孝子,渡江也许没问题,我帮你渡过江。”老船工驾驶小船,迎风劈浪而去。
船到江心,江风呼啸,白浪排山倒海般向小船压来。小船在浪谷里颠簸穿行,时有倾覆的危险。
这时,来五魁端正衣帽,向天哀求道:“我进城买梨是给重病的母亲当药吃的,如果我这次梨送不到,将耽误母亲的病情;另外,这样大的逆风恶浪,看来我的性命
难保,我死倒也无妨,但我重病的母亲得到我死的消息,也会哀痛归天,两条性命就此结束。老天你无故摧残两条人命,这岂不是罪上加罪?”说完,失声痛哭,几
次昏死过去。这时,忽然天上飞来一朵白云,像吸铁石一般,将来五魁送出江面,顿时江上风平浪静,而老船工和小船也不知去向。来五魁安全到达东岸西陵渡口。
来五魁回到家里,把自己渡江买梨、神仙相救的经过向乡亲们述说。大家都说五魁有道,船工有义,才得以潮神保佑。长河人民为纪念来五魁,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以梨作祭品来祭神,并把这天定为佛会——“孝子会”。还重建了长河的潮神庙,即“下新庙”。
-----------------------------------------------------------------
〖御桃分家〗
宋朝的时候,河南鄢陵县咸平乡淮安里,出了一户祖孙七代不分家的大户,家中有多少人已经说不清楚,仅青壮年就有二百多人,人丁兴旺,名振四方。
一天,西宫娘娘在皇上面前谗言说:“河南有一大户,正在屯积粮食,积蓄力量,怕日后是个祸害。”皇帝一听,将信将疑,就派了两名大臣,带上两颗御
桃,到河南探听虚实。那两名大臣以赠送“御桃”为名,见了这大户人家的当家太公。那太公不知来意,见了皇上赠送的“御桃”十分感动,立即吩咐家人把桃子碾
碎,放入缸内,用开水溶化。中午全家人吃饭时,太公请大家分享“御桃”,每人一碗桃汁。
事后,两名大臣将见到的情景详详细细地向皇帝汇报。皇帝十分震惊,深感这位太公治家有方,发家有术,便传旨会见太公。太公来到金銮殿上,皇帝问道:“你家
七代合聚,必有一套治家方法,何不说给寡人听听,为朕治国借鉴!”太公回答:“要治家庭,小民以为必须勤俭持家,阖家团结。再就是不轻信妇人之言也十分要
紧。”皇帝听到这里,脸红了起来,心想:我就是听了贵妃之言,差一点害了这无辜之家,便赞赏了太公一番,让他回家去了。
太公回到家里,回想赠御桃和上殿询问的情景,感到不妙,觉得一定有人在皇帝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否则,那来这些是非呢?便召集长子、长孙一道商议,会上决定分家各居,让各房大小远走高飞,各奔四方,建立家园。
其中有位名叫康顺的子孙,带着家眷来到冠山脚下的长河安家, 由于他治家有方,教子有法,家业兴旺,左邻右舍都喜欢和他打交道,但不知道他家的实姓,互相之间问起,只说是“新来的那户人家”。年深月久,“新来的”便成了“姓来的”了。
-----------------------------------------------------------------
〖萧山长河的来姓传说〗
萧山长河的来姓,原来姓寿。宋朝年间,金兀术侵犯中原,安徽寿昌县姓寿的难民,逃到萧山。在萧山祗园寺里暂住,每天吃祗园寺的斋粥。祗园寺的当家和尚见他
们没有地方落脚,便介绍到长河冠山寺来。当时长河冠山寺香火正旺,他们搬来后在冠山脚下安居乐业,别人问那和尚:“他们姓什么?”和尚说“新来的”,人们
误听为“姓来的”,这样长河就有了姓“来”的人家了。
-----------------------------------------------------------------
〖来端蒙抗倭〗
在长河的老百姓中相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来氏亲兵十万,倭寇东逃西窜。”
说的是明朝嘉靖甲寅年间,有一股倭寇侵扰浙东,他们沿着钱塘江而上,一路抢掠烧杀,无恶不作,所到之处,鸡犬不宁。一天来到西陵(西兴)渡口登陆,妄图经
襄七房再骚扰长河,乡亲们闻知后,人心惶惶,大家汇集在长河街头,研讨如何对付入侵之敌。当时来端蒙、来节仲兄弟俩站起来对大家说:“我们长河地灵人杰,
祖先留给我们的家园,岂能让倭寇流匪蹂躏?”大家被兄弟俩一鼓动,群情激动,都纷纷表示愿听从他们的指挥。来端蒙便把大家组织起来,一百多名青年手执红缨
枪,肩背钢刀,威风凛凛地在交通要道巡逻放哨,并筑起土垒土堡,由弓箭手把守。书有“来氏亲兵”四个大字的旗帜高高挂起,迎风招展,十里江堤之上,旌旗遍
插,刀枪森严,晚上大小灯笼齐明,映红半边江面,守卫人员更是精神抖擞。
那股倭寇,虽几次试图登陆,一见这番情景,个个胆战心惊,不敢上岸。来端蒙、来节仲认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于是派出机灵之士作为侦察人员, 出外刺探敌人虚实。后来得知,倭寇仅有63人。大家信心百倍,决心彻底战胜他们,端蒙兄弟亲临江堤指挥作战。
这天傍晚,倭寇刚刚踏上长河堤岸,四下里突然鼓声咚咚,金锣呜咭,长河人在来端蒙兄弟的率领下潮水般从四面八方向堤岸冲去,千百盏灯笼在冠山上下移动,倭寇闻风丧胆,落江逃窜,从此不敢再犯。
从此,来端蒙率众抗倭的故事传为美谈。“来氏亲兵十万,倭寇东逃西窜”成为长河人的口头禅。
-----------------------------------------------------------------
〖来集之对联解围〗
舟楫巅危,鱼龙出没,贾客但放胆以须,素患难,行乎患难;(徐文长)
平生忠义,今日风波,神明真举头如在,叫一声,立应一声。(来集之)
——清·来集之属对明·徐文长题浙江省慈溪县长河镇下新庙张老相公殿悬联
明·万历三年(1575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山阴徐文长,漫游到长河,参加下新庙的佛会“神杖会”。徐文长来到这里参加庙会,消息不胫而走,轰动长河。
这天,主持“神杖会”的来氏族长组织大家到“西陵渡口”观潮,再在长河街上提灯游行,晚上大摆筵席。席间弦歌迭起,欢声雷动,好不热闹。宁波、绍兴、萧
山、杭州等地的大小官员,饮酒作乐;文人墨客,吟诗挥毫。席间,人人高兴,个个喝采,惟有徐文长先生默不作声,自喝闷酒。
来氏族长一见此景此情,对大家说:“各位,潮神菩萨显灵,下新庙香火旺盛,可惜庙柱上没有一副对联。无文无铭,这是人文不兴的表现。今天佛会高手云集,我想借大家一点宝墨,请赐楹联一副,为下新庙增光添辉。”
徐文长在座,谁都怕他三分,不敢上去作对。徐文长待酒足饭饱后,根据长河“孝子会”“神杖会”上联由来和自己的艰难处境,吸墨命笔,写道:“舟楫巅危,鱼
龙出没,贾客但放胆以须(等待),素患难,行乎患难。”作罢,便拂袖而去。大家一看联语,前三句概括了“孝子会”“神庙会”故事的发生情由,后两句告诫人
们要知难而进,逆境敢为。联语既含典故,又有激励,文质颇佳。当时席间大小官员,文人墨客,人人冥思苦想,都无言以对,大家面面相视,瞠目结舌,十分为
难。
为激发后辈勤奋读书,来氏族长便命令工匠把此独脚对联雕刻在银杏板上,悬挂在“张老相公”殿的柱子上,挂了八十余年,竟无人以对。到清朝康熙年间,长河出
了一个来集之。他进士出身,官为太常寺少卿、兵科给事中。一日,他回乡探亲,去“下新庙”游览,发现徐文长的上联,仰天长叹:“长河真无人耶?”便叫人取
过笔墨,欣然命笔,写道:“平生忠义,今日风波,神明真举头如在,叫一声,立应一声。”
至此“张老相公”殿旁的楹联才正式完成。来集之的下联写了“孝子会”“神仗会”的故事情由,与徐文长的上联呼应;又对徐文长仕途坎坷、平生不得志的同情和“平生忠义”的高度评价。从此,来集之文才出众,妙联解围的故事,在长河人中到处流传。
-----------------------------------------------------------------
〖台湾“谜圣”来楚庚〗
为让灯谜爱好者认识、了解台湾谜家的灯谜艺术风格,我们在这里隆重介绍台湾“谜圣”来楚庚的灯谜作品。同时,我们觉得,大陆、台湾同根同源,同好一道,于谜即可显见。此文选自邵滨军、赵首成即将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年谜品》一书。
来楚庚(1907-1988),名广铨,字楚庚,以字行,号柴若。浙江萧山人。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寓居于台北。其一生所好唯谜,自五十年代初,即继姚
石如先生值课《中央日报》副刊“每日一谜”专栏,吸引了无计其数的读者。尔后各机关、社团、报刊、电台、公司、商号,每逢元宵、端午、中秋及重大节日举办
灯谜晚会,必礼聘其主稿出题。尤值一提的是,他与台北市立图书馆密切合作,每年举办一届新春猜谜大会,年年推陈出新,吸引猜众,达三十年不辍。此既为中国
谜史所仅见,也体现其对灯谜文化传续宏扬之功厥伟莫替。1973年起,来氏继袁定华而为“台北集思谜社”社长,除创办并长期发行风行海内外的月刊《谜汇》
外,还利用张灯主台及社内月会活动之机,向一般群众宣传普及灯谜知识,并与青年谜友讲解切磋谜艺,冀求光大瑰宝,薪传火种。是故当代台湾许多中坚谜家,诸
如黄永文、张云龙、叶明冬、康维人、李次高等,至今提及来氏之薰沐,皆有春风化雨之感。
来氏是一位高产谜家。其毕生创制,据他故世后由台北市立图书馆编辑出版的《灯谜菁华》所收录,已达万则之夥;恐尚有谜刊间登载、谜友中传阅的未能阑入。其
作思路宽广,技法丰富,以追求趣味、发人深省为宗旨,以扣合贴切、意象生动为特色。有人说,其谜好比国色天香,只薄施粉黛,就能散发自然之美;因应不同谜
材,以各种不同手法,而使环肥燕瘦,各尽其妍。其学识渊博,典故娴熟,却不为用典而用典,需要用时,则能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他的作品,多为民众谜会上
猜射所用,故又能把握得住俗与雅的分寸,做到典而不僻、雅而不酸,俗而不庸,白而不鄙。他的谜,以俊秀高朗、挺健爽利者居多。如以:
“足以记姓名而已”射三字经“读书籍”(面为项羽少时读书之语)。
“万国衣冠拜冕旒”射外国地名“夏威夷”。
“崛起于垄亩之中”射诗品“脱然畦封”。
“天子自有死法”射聊斋目三“王者、保住、头滚”(面为隋炀帝临终语)等皆是。
但他也不乏纤巧之思与缠绵之作,如以:
“老头子”射成语“俯首贴耳”(头扣“首”,老子乃李“耳”;俯下“头”贴于“老子”中)。
“夏布衫”射中药名三(“茯苓莱菔”四字中的“艹”)。
“寒尽夜偏长”射字“冬”(“寒”字尽根部是两点;“夜”为“夕”,“夕”中之点笔放长;合之成“冬”),均深寓巧思,妙不可言。又如以: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射成语“求田问舍”(“田”字解指孟尝君田文)。
“败赤壁曹操怨天时”射病症“破伤风”。
“魏家干,又是客家干”射诗韵目四“阮、合、有、养”(面为《桃花扇》曲词,谓阮大铖是魏忠贤、客氏的干儿子),则皆委曲缠绵、含蕴不尽。在来氏常用的几十种谜目中,他又偏爱于京剧谜。如他以:
“刀下留人”射“斩莫成”,“堂堂乎张也”射“探母见娘”。
“妾为君王拒贼多”射“打寇承御”。
“人珠俱暮欲求方”射“老黄请医”。
“不使专房兴云雨”射“夺小沛”。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射“查头关”。
“竹夫人”射“全节归汉”……无一不锦心绣口,卓然可传也。这些作品,似随意写来,不事经营,故挥洒自如,神气扬扬,笔跃句舞,突唐跳荡,心到而手到,手
到而笔到,笔到而意到。其文字多有气力,能提能摔,咄咄逼人,切中肯綮;每每句法灵活,又以俗语、口语入谜,白说邪说,皆成妙音。其又善作奇警之思,独出
腔调,启人心窦,一扫障翳,涤荡腐肠,开后人无限之眼界与无限之文心。
来楚庚以其道德文章深受台湾谜人之推戴崇仰,因而享有“台岛谜圣”之誉。
posted on 2006-07-13 23:39
七星重剑 阅读(525)
评论(4) 编辑 收藏 引用 所属分类:
乱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