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商院的安中楼听了关于金融的那个讲座,主讲是金程教育的一个老师,本应谈金融职业规划的,结果大半是给金程做广告,小半介绍了一下几个职业资格考试主要是CFA、FRM的概况,还举了几个教学例子如DURATION。
这次讲座说实话没什么收获,唯一有的就一点。那老师谈了一下成为精英金融人才的几点技能上的要求,除了职业性的待人接物能力,必不可少的金融专业知识及资格认证,优秀的英文表达包括口语与书面写作能力,数学的深厚功底,甚至还有计算机能力,当然主要是做出完美的OFFICE系列,但意外的是最好还有编程能力。他说这样的人才需求是肯定大量存在的,复合型的人才比所谓的专攻型更具优势。以前对这些关于专业与英语成度或其他辅助性技能的重要程度的比值,我也想过,只是不知其要求或优势是如此的明显。撇开一些客观因素,在其他先决条件的允许的情况下,很有必要提升自己的素养了。
每次听完这些讲座,我总是会有一种如获新生,或者说看待前景一片光明的感觉。倒不是我会天真地认为某行某业容易成功或者易赚大钱,而是感觉做这行的里面总是有许多人活得相当精彩,生活在挑战之中,忙碌而充实,然而又总是优雅的多面,阳春白雪,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的一小块,对于其他的方面如其他与专业相关领域或者人文素养哲学美学或者在沟通获取信息等有着无懈可击的闪光点甚至可以比专业人士更专业更具开阔的眼界。我以为这是一种大爱,爱着自己的职业与事业,爱着生活,爱着这世上的文明与美好;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境界,一览众山晓因而更具有多方位的思维,因此对本行干得更好,活得充满希望与激情。所谓视事业为生命,不是不可能。这些或许是我概念中的行业的精英。
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洗脑之下,我会有一段时间的质疑,为什么会有许多人迷茫于生活中的小情小爱甚至八卦,我自己在很多时候也是如此。大约这就是世俗的快乐,是琐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或者是在所谓的事业还没成熟时的表现,只是不能沉缅。
和同学谈了一下这个观点,被鄙视为小资情结。我说我都一直不明白何谓小资,西式的生活方式?同学解释说就是,工作有趣,拿钱多多,不过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还要加上复杂的感情纠葛,伤春悲秋,无病呻吟的文人气质,搞得生活很电影。
唉,真不爽,居然被这么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