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技术,更是艺术

一心编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posts - 9, comments - 11,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0

时间统计的几种方法

Posted on 2010-07-13 23:03 李熙建 阅读(1027)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所属分类: 算法
    申明:Blog上的文章只是个人学习的一些记录和总结,这些记录部分来自于网络,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有些已经找不到最原始的出处了,在此对大牛们的贡献表示感谢,如有侵权的地方,请通知我,我会尽快删除。
         对关注性能的程序开发人员而言,一个好的计时部件既是益友,也是良师。计时器既可以作为程序组件帮助程序员精确的控制程序进程,又是一件有力的调试武器,在有经验的程序员手里可以尽快的确定程序的性能瓶颈,或者对不同的算法作出有说服力的性能比较。GPU程序性能瓶颈测试,比较常用的工具是NVIDIA PerfHUD ,它能准确测量出渲染管线的每个阶段消耗的时间,从时间轴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渲染一帧是,渲染瓶颈在哪个阶段,从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CPU程序性能分析工具,Intel公司的 VTune在业界比较常用,一直想用,还没试过。
         然而下面将要介绍的,从网上搜集到的一些关于程序代码段时间统计函数,用于单个算法的性能分析,比上面提及的工具,更加方便,轻量,易用,根据你对时间统计的精度要求,选择不同的时间统计函数。
1.C语言时间库<time.h>的clock()函数
unsigned long sTime,eTime;
double dTime;
sTime 
= click();
///TODO
eTime = click(); 
dTime 
= (double)(eTime-sTime)/CLOCKS_PER_SEC;
2. RDTSC :(Read Time Stamp Counter) [1]
在Intel   Pentium以上级别的CPU中,有一个称为“时间戳(Time   Stamp)”的部件,它以64位无符号整型数的格式,记录了自CPU上电以来所经过的时钟周期数。由于目前的CPU主频都非常高(1GHz = 109),因此这个部件可以达到纳秒级(一秒的10亿分之一,即等于10的负9次方秒)的计时精度。这个精确性是上述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在Pentium以上的CPU中,提供了一条机器指令RDTSC(Read   Time   Stamp   Counter)来读取这个时间戳的数字,并将其保存在EDX:EAX寄存器对中。由于EDX:EAX寄存器对恰好是Win32平台下C++语言保存函数返回值的寄存器,所以我们可以把这条指令,嵌入汇编代码的方式,看成是一个普通的函数调用。像这样:   
  inline   unsigned   __int64   GetCycleCount()   
  
{   
    __asm   RDTSC   
  }
   
但是不行,因为RDTSC不被C++的内嵌汇编器直接支持,所以我们要用_emit伪指令直接嵌入该指令的机器码形式0X0F、0X31,如下:   
  inline   unsigned   __int64   GetCycleCount()   
  
{   
    __asm   _emit   
0x0F   
    __asm   _emit   
0x31   
  }
   以后在需要计数器的场合,可以调用两次GetCycleCount函数,比较两个返回值的差,像这样: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Windows.h>
using namespace  std;
inline   unsigned   __int64   GetCycleCount()   
{   
    __asm   _emit   
0x0F   
    __asm   _emit   
0x31   
}
  
int main()
{    
        unsigned   
long   t;   
    t   
=   (unsigned   long)GetCycleCount();   
    Sleep(
1000); 
    t   
=   (unsigned   long)GetCycleCount() - t;  
    cout
<<"时间:"<<t<<endl;
    system(
"pause");
    
return 0;
}
我的CPU是2.0GHz
所以输出结果:
时间:1995027270
程序所花时间秒数   =   RDTSC读出的周期数T1-RDTSC读出周期数T2   /   CPU主频速率(Hz)
缺点:
    1.数据抖动比较厉害,每次测得结果都不一样,波动幅度上百甚至上千
    2.在多核下不准确或不可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2]
       a.两个CPU核的内部计数器不同步。如果程序两次读取这个计数器的时候恰好被轮换到不同的核上,那么用来计时就会有比较大的误差。
       b.CPU 的时钟频率可能变化,例如笔记本电脑的节能功能;
       c.乱序执行导致 RDTSC 测得的周期数不准,这个问题从 Pentium Pro 时代就存在。
解决方法[3]:可以采用设定线程亲核性的方法。函数SetThreadAffinityMask可以指定某线程只在某些核上运行(由第二个参数设定,每个位代表一个核)。例如,在需要调用RDTSC的那个线程里执行SetThreadAffinityMask(GetCurrentThread(), 0x00000001);就能保证该线程只在第一个核上运行,不会因为两个核的RDTSC计数器不同步而造成计时误差。我在windows7和VS2005下测试,测出的数据和我CPU主频不符,我一度怀疑刚买的笔记本是不是被刷屏了,后来还找了其他的一些测CPU的工具,比如CPU-Z,这个问题还没解决。
3.使用QueryPerformanceCounter查询函数方法
这个方法在多核下照常有效,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参数只和主板上的高精度定时器的晶振频率相关
在面的例子是两种求平方根的算法的性能比较,一种采用库函数的sqrt(),另一种方法是《编程珠玑》上介绍的牛顿迭代法求平方根,原理类似于二分查找,但是牛顿迭代法收敛速度相比快很多。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mat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a待输入的开平方根数
         
//x 选取的x0点
         
//y 每次迭代的中间值
    double a, x,y;
        unsigned 
long start,endt;
    cin
>>a;
    LARGE_INTEGER t1,t2,tc;
    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
&tc);
    printf(
"Frequency:%u\n",tc.QuadPart);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t1);
    
if (a<0)
        cout
<<"负数没有平方根!"<<endl;
    
else
    
{
        x 
= 1;
        y 
= (x+a/x)/2;
        
while (x!=y)
        
{
            x 
= y;
            y 
= (x+a/x)/2;
        }

    }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t2);
           //牛顿迭代法求平方根所需时间;
        printf(
"Lasting Time:%u\n",(t2.QuadPart-t1.QuadPart));
        
//duration = (double)(finish - start)/CLOCKS_PER_SEC ;
        cout <<a<<"的平方根为:"<<x<<endl;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t1);
        sqrt(a);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t2);
            //math.h库函数sqrt求平方根所需时间;
        printf(
"Lasting Time:%u\n",(t2.QuadPart-t1.QuadPart));
        cout
<<a<<"的平方根为:"<<sqrt(a)<<endl;
    system(
"pause");
    
return 0;

两种求平方根所需时间对比如下:

在图形学中求平方根使用频率非常高,尤其是在碰触检测中,尽量提高求平方根的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结:效率就是生命,在平时的项目开发中尽量做到简单,简单代表高效。这是检测高效的第一步。
引用: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853032.html
[2]:http://blog.csdn.net/Solstice/archive/2010/01/16/5196544.aspx
[3]:http://blog.21ic.com/user1/5184/archives/2009/65439.html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 博客园   IT新闻   BlogJava   博问   Chat2DB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