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账。
今年春节回家的时候带了三本书。去年中秋节的时候外服发了200块钱的卓越卡(啊,不是公司的,啊,说出来没人信),我觉得自己还是个看书的人,因此买了8本书。不过我觉得自己大概不是个做文学的人,所以买的都是些什么数学啊物理的民科书。里面有本讲时间的,原本以为是物理,结果是本哲学书,坚持到看完了才知道。之后8本只看了1/4本,于是到了春节。家里的电脑是02年买的,到现在就跟屎一样,因此给家里添置了一台。不过在这之前的三天,只能把上网的时间用来看书了,然后把这本书给解决掉了。接下来解决了那本哲学的,现在在看一本我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的。
我是怀着一种什么心情来看书的呢?觉得不看书就如同有负罪感一般,因此总是千方百计想把它们看完。看完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除了接收到了知识感到欣喜以外,还有一种神奇的感觉类似“如释重负”的感觉。我觉得很不舒服。
对比起自己更加喜爱的编程,我突然想起在大学的时候,不写程序也是有负罪感的,不过现在没有了。当时其实我也很坦白,说不写程序会有负罪感,并且引以为豪,以此证明自己是一个爱写程序的人。现在想起来是有点滑稽。人每天都说话,说话就是生活,但有一两天你没说话,你有没有负罪感呢?想必是没有的。没有人会觉得一两天不说话会对不起自己或者对不起别人。当然吃饭是不一样的,不吃饭是会死的。写程序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就如同说话。写程序就是生活,但是有一两天你没写程序,其实也觉得没什么,这种事常有。但是自己是不会因此就再也不写程序的,就如同你自己不会因为一两天不说话就永远不说话一样。当然如果你一两天不吃饭,估计就永远不吃饭了……
那写程序对于我是什么呢?初中的时候,觉得写程序很有意思,自己搞着搞着总能摆弄出一点事情来,没有理过微软的fellow们。高中的时候,觉得写程序是一种追求,很有远大理想,看到了微软主页上的那三十多个fellow,觉得自己将来就是想成为他们一样的人。大学的时候,觉得写程序是一种义务,虽然自己再也不拿fellow当终极目标了,觉得修炼自己就是一种快乐,觉得反正自己的目标大概是要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的,不管将来是不是fellow都无所谓。到了现在,写程序俨然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自己仍然对自己有严厉的要求,写出来的代码要高性能要好改还要富有艺术感,但已经不觉得厉害不厉害是一件多么大不了的事情了。我就是写程序,写程序就是我,反正迟早是要厉害的,那只是时间问题,也就不执着于那个了。
因此我现在没有宣称自己是喜欢写程序的人了,而宣称我自己就是写程序的人。想必当年觉得“喜欢写程序”就是自己身份的一个标签,认为只要不写程序,我也就不成为我,而且对不起贴在身上的标签了。如今,程序还是在写,但标签已经没了。激情在,理想在,功夫也在,程序也一直在写。只是写程序已经变成了自己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随心所欲的状态了。
因此对比起看书,说不定自己仍然很在意“喜欢看民科书”的标签。实际上我也是这么做的,对外宣称自己是喜欢看民科书的人,而不是看民科书的人,跟写程序相反。所以大概会有这种感觉罢。
想想以前也有过不少爱好,譬如4岁的时候开始的钢琴,8岁的时候开始的看民科书。10岁的时候开始的糊变形金刚,14岁的时候开始的写程序。坚持下来的也就是看民科书跟写程序了。然后经历都是差不多的,一个事情自己做得好,然后就慢慢有了追求,然后就变成了标签,如果顺利的话那个事情也就成为了生活了。
什么时候看民科书能成为生活呢?我想能看的民科书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大概也只能当个标签吧,说不定哪天自己写程序写爽了,也写写跟编程相关的民科书,然后就贴上了个“喜欢写民科书”的标签了。
posted on 2011-02-08 09:09
陈梓瀚(vczh) 阅读(4228)
评论(13) 编辑 收藏 引用 所属分类: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