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关于方法和途径的东西,也应该可以在cppblog发下,如果大编觉得不合适就撤掉吧。
(如果想边听音乐边看这些无聊文,就来这:http://user.qzone.qq.com/739227481/blog/1304939355

之前的第一部曲是关于刘未鹏大牛的,现在来讲第二部曲:关于管卫东的。

 

谈到管卫东,不得不先提起我之前学习英语(其实很多方法可以融入计算机的学习)的经历。

 

回忆篇

07年初我的英语水平应该还属于神马都不会(小学学的是德语,导致上初中时德语也忘了,英语也有鸿沟了,到高中后对英语一直很有畏惧感),有点懂又有点不懂,总之高考那种大部分文章是看不懂的(词汇量大概在几百左右)。接着我意识到这样显然不符合我的想法,于是开始想办法自己搞定英语,接着自然而然接触新概念英语2。

 

为了清晰起见,我把自己学英语的阶段先划分一下:

 

05年以前,英语是虾米都不懂。

 

05-07年中期,在华理的童鞋们友情的言语上的支持和鼓励下,有意无意的坚持又时常中断的随便背了点东西(新概念1和2),还是虾米都不懂。

 

07年中期到08年初,意识到方法的重要,通过几个月独自在家,极其疯狂地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大量方法,有意无意的去尝试,其中严格按照艾宾浩斯曲线记忆以及高密度的时间投入,花2个月把小学到初中三年的词汇搞定,用测试题和软件反馈来强化记忆,继续用3个月把高中三年的词汇反复记忆了3遍,当时已经到了看到单词就能反应出中文,感觉这几个月的词汇量(4000+词汇)比别人辛苦的学了9年英语的人对单词的敏感度和反应上还要高一点(但是在对单词的深度上相对没他们强)。

在期间令自己兴奋的是,只是短短几个月,就让自己啥文章也不能弄明白,到能够较为自如的看懂计算机英文文献(由于计算机英文文献太多了,而且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并且自己当时也有一定专业基础,感觉这种兴奋强化叠加的做法是导致自己英文阅读能从0到比一般人(比如辛辛苦苦学了9年义务教育英语却英语阅读不咋的的人)好的主要原因,于是不知不觉就在半个月内搞定了几本很长的英文电子书),但是对于英语题,基本不做(我那时觉得,做英语题的能力不能代表英语能力)。

 

08年初期,时隔几年没去高中课堂的我,回到课堂,刚到几天,就面临英语阅读理解周考,注意,这对我来说不是普通的英语阅读理解周考,因为这是人生当中有史以来自己第一次在独立苦心积淀了半年的能力的前提下,第一次通过测试卷测试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结果出奇的好,居然只错了3题(记得没错的话是3道,20题)。但是我还是不够满足,抱怨了句:诶,错了这么多。当时同桌的俞童鞋说,已经很不错了。我反驳道:“你的阅读理解不也和我对的一样多吗?(意思是自己还不够好,随便一个同桌都和我考得一样)”后来才知道,俞童鞋应该是班上英语最好的童鞋(平时模拟考英语125-140分) ,当然,那时候英语测试很不稳定,特别是碰到陷阱题和自己的盲点所在时。

 

后来随着听英语课的时间越来越多,我的英语测试分数越来越低,我感觉我的思维体系和记忆习惯和年轻的女英语老师的有冲突,所以以后就不怎么听讲(当然,现在回忆,那老师讲得很独到也很细)

 

直到08年下半年,我仍一直困惑,自己能把英语测试分数从几乎0分在短短几个月能提高到80-100分的箱体之间往复,为什么就总是不能突破到100-150分。

 

这时候俞童鞋的一个在上饶的高中前女友跟我聊的时候随意的发了个新浪视频,里面是一个略胖的人在用很明晰响亮的声音,讲着理综,短短十几分钟完后,他涉及到了二元论、平衡论、万事万物的哲学总纲、树形演绎等框架和理论去实际的高效率解决具体问题,让我感觉,他不是一个一般的人。于是顺藤摸瓜搜出他(管卫东)所有资料和视频。

 

就这样看着看着,偶然搜到他的一个同事兼员工在视频中按照管卫东的思维体系讲解如何解英语选择题,半个小时过后,我觉得我完全把他讲的吸收了,很想试一试那方法到底行不行,于是马上找来一张高考模拟卷,屏住呼吸,除去听力和写作,做完后,震撼我的结果发生了:阅读理解全对。

 

接着我有点不信邪,平时千方百计想把阅读理解的错误率10%-30%(最后一点错误率往往是最难摧毁的)消弭掉而不得其果,仅仅通过管卫东的一个高明的传道者(英吉)的视频,就达到0%错误率。

 

(不过目前网上管卫东的视频似乎很少见到了,很多视频不可看,或者是因为版权)

 

继续,我过了半小时休息,又做了一张试卷,阅读理解又是满分..........太神奇了,我仍然怕这种能力可能是偶然,再做了一张,这次错了一道(还是因为不小心)。

 

再次注意,达到这种效果的前提是,我居然只是深度理解了两个词:“客观”、“必要性”。

 

于是,我开始彻底相信管卫东,继续找跟他有关的各种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很容易扩展到任何一个领域(不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只要逻辑存在的学科和领域)。

 

但是方法不能代替汗水,作为企图不背单词又不做测试卷的英语新人,还是在CET-6上碰了壁(当时事情太多,CET-6相对就不重要了)

 

上面并没有讲老管的具体方法和思维方式,我想,这需要对老管感兴趣的人自己动用搜索引擎了。

 

基于各种原因,在遇到老管思维体系的半年以前,我就的结束了高中生涯迎来自由的大学生活,这也可以算是略微的一点可惜吧。

 

构造算法化思维篇

我不喜欢复杂的分析,但是我又不得不得面对复杂的分析,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掌握复杂但有限的方法论来化解这一切无限的复杂。

 

学过编译原理的人,不知是否对我上面这句话有所感应?

通过有限的语法形式,可以推导出无限的语言种类。

 

记得几年前在上海梅陇路读书的时候,有一个【正统智商测试结果接近天才智商】的陶童鞋,在他身上我感觉很多不可能的高密度思维和短时间解决问题成为了可能,最能测试出一个人思维内部应变能力的应该是玩游戏,他整天在玩各种游戏,而且训练他自己玩游戏的能力似乎很强,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不同类型的游戏玩到纯熟到别人无法超越的程度。

 

可以这么说,每一款我认为我已经算玩得不错的游戏(至少有难败的方法),他都能短时间内超越我,比如魔兽、各类小游戏以及“是男人就”系列游戏,他短时间内习得能力的方式很奇怪,总之感觉他在细节上很容易转弯,完全不碰死角,而且反应能力超快。

 

所以那时候我就在想,怎样才能用凡人的大脑+天才的普适型思维方式来得到天才的行为。

 

直到有一次玩一款消3小球的手机游戏的时候,我玩了半个晚上,终于达到了近1000分,于是兴奋的拿着手机找他,让他破我的记录。结果,半小时不到,他打到了近8K分,当时我的确有一种很郁闷的感觉。这就是差距。

 

回去后,我认为自己不能靠感觉玩了,于是下意识的去寻找方法,归纳出最小熵原理,一次性玩到上万分,并且保证每次玩都能在上万分。把结果拿给他让他破,他怎么做也没办法破我的记录。而我继续用最小熵原理,把分数抬高到3W多分。

 

这就是方法论的力量吧?我从那时就认为,真正的强有力的方法是这么一种方法:我总结出后,交给傻瓜,傻瓜也能高效的使用它,并用它胜过没有同等优异方法的天才。

 

不过真正让我把构造算法化思维完全想通的,估计就是管卫东和刘未鹏、李笑来了。

 

但是我一直在想另一个问题,更蛋疼的问题:我为什么会想通。

 

要知道,我写这篇文章不是给自己看的(当然,也算是一种自己的正式思维草稿)。

 

我是想总结一种方法,可以找出之所以某些人能给另一些人洗脑的原因。

 

为什么我能接受管卫东的思维方法和原则,并直接运用自如,然后有些人不能?

 

因为管卫东的所有学说和依据,都是建立在我此前就认同并实践的依据上:构造算法化思维

 

构造算法化思维的大前提是:所有人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只有个别特征是不同的。

 

就如算法能在不同机器上运行一样,这些机器本质上是相同的。

 

这就是管卫东的思维大前提。

 

他的方法做到了几点:

1:把逻辑和生活融合。

2:把算法和思维融合。

3:把原则和行为融合。

4:把肉体与状态融合。

5:把哲学与构造融合。

6:把方法与原则区分。

7:把社会看成是可分析的,且是动态可分析的。

8:把真相与假象区分。

 

以上几点,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立足点吧。

 

如果管卫东看了我这篇文章,肯定会破口大骂,他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东西,我用了如此多衍描述来表述。

 

好吧,到此为止。